美國僑胞返鄉 尋找時尚“民族風”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電 題:美國僑胞返鄉 尋找時尚“民族風”
中新社記者 金旭
“我的家鄉在貴州,我希望讓苗繡、蠟染等傳統手工技藝有機會走向世界,讓貴州苗族繡女、畫娘的手藝和匠心能夠一直傳承下去。”美國西北貴州商會會長劉亞麗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采訪時如是說。
2018年,劉亞麗推出自己的藝術服裝品牌“琇”。為了對苗繡、蠟染有更深入的了解,劉亞麗先后前往貴州16個鄉鎮調研考察。“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蠟染、刺繡,代代傳承。”她說,自己挨家挨戶上門走訪了當地的手藝人,仔細觀摩她們的作品,記錄每個紋樣、針法,聆聽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以苗繡為例,在繡娘的巧手下,鳥紋、龍紋、蝴蝶紋等各類吉祥符號在藏青色棉布上浮現,光滑如緞。劉亞麗稱,貴州苗繡針法細膩、工藝繁復,強調對稱的美感。各式魚紋極為常見,寓意“多子多福”。苗族女性還喜歡用色彩斑斕的蝴蝶圖案裝點衣服,這一傳統源自“蝴蝶媽媽生萬物”的傳說,象征對平安、幸福的美好祈愿。
“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廣泛,刺繡作品也有所差別。”劉亞麗說,苗族女性親手勾勒出一片天地,無數精美圖案蘊含著對自然的崇敬,也有對生活、對節令習俗的洞察。“每當看到她們穿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盛裝,那份對生活的儀式感和樂觀豁達感染了我,我想為改善她們的生活境況做點什么。”

“從設計、畫稿、選料、再到蠟染或刺繡,工序繁雜且環環相扣,不能偷工減料,這樣才能保證服飾的手工價值。”在劉亞麗看來,只有慢工出細活,經過時間的沉淀才能打造出精品。“以水族馬尾繡和苗族破線繡服飾的制作為例,需要7位繡娘同時開展工作,花費2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她說,婦女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的同時,通過蠟染和刺繡,既傳承了傳統技藝,又獲得收入。
2022年,劉亞麗與貴州手工藝人合作,嘗試把蠟染融入真絲面料。她回憶稱,棉布厚實,真絲輕薄,畫娘們需要反復摸索練習,才能提高蠟刀在真絲上作畫的穩定性。“此外,傳統方法往往存在染色不均勻的問題,嘗試了很多辦法后,我們通過將傳統植物染色和靛藍染色技術結合,破解了這一難題。在保留傳統手工藝的同時,更符合現代審美與市場需求。”
最近,劉亞麗正為即將到來的美國華盛頓州首屆國際時裝周做準備。“我希望外國觀眾能看到50套由苗族繡娘、畫娘們完成的服裝,近距離感受‘民族風’的時尚魅力。”(完)


華人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2日 16:30:38
- 2025年04月20日 17:58:31
- 2025年04月16日 00:53:57
- 2025年04月15日 11:27:48
- 2025年04月11日 13: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