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社會矛盾之策
站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起點上回望,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與之相伴,社會結構也發生著深刻變化,人員流動性增強,個人與社會組織的依存關系大大減弱;同時社會事業建設與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協調的問題,既有的社會管理體系明顯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特別是社會管理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也因如此,“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管理”更多地出現在高層視野中,其關系到社會建設、民主法制建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按照中央的新要求,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加強社會管理將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則,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社會管理體制創新,不僅成為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已成為加強社會建設的關鍵環節。
我國仍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社會矛盾多發的特殊歷史時期,日益復雜多樣的人民內部矛盾,各種傳統的、新型的社會治安問題等,仍然是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其中,社會矛盾觸點多、燃點低、處理難,也表現出明顯的“體制性思考”特征,即使事件平息,對于政府的行政體制、公共管理方式的思考與爭議仍余音繚繞,而由此引發的參與政治、民主管理的熱情,日漸高漲。
來自各地主管部門的信息顯示,當前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成為難點,一些城中村、城鄉接合部成為社會服務管理的盲區,特殊人群的幫教管理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網絡等新興事物衍生的社會問題的有效治理還需進行制度創新。
針對這些問題,社會管理能否及時跟進、有效應對,能否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有所創新,不僅是對相關社會管理職能部門能力的考驗,更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
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不少地方都在著力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機制,對如何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進行了實踐探索。但這些探索如何實現從“點”到“面”的轉變,如何從針對具體事件和突發事件的探索中總結經驗,從而形成整體規劃、實現制度創新,如何梳理復雜利益關系,破解影響社會建設的體制難題,仍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擔負起第一責任。
當前統籌抓好發展這個硬道理與穩定這個硬任務,相關社會管理職能部門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實現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務型、無償型管理轉變,讓群眾在社會管理創新中感到更快捷、更便利、更文明、更和諧;改進社會管理方式,實現由審批管理向日常管理轉變;完善社會管理手段,實現由單一的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教育等手段轉變;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是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面勝利的關鍵之年;在這一年里,維穩形勢不會寬松、維穩壓力不會減輕。通過進一步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系,我們一定能有效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之路。□(文/袁元)
閱讀導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