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具體規則上大家一樣缺乏訓練”
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沒有爭吵了。
協會的工作人員們說:“企業家們吵得太兇了。”外界不時也有傳聞:SEE開會總“打起來”。
“因為沒有人是為自己的利益,所以可以理直氣壯、表里如一地爭起來。為了個人利益的話,還要技巧一下,現在大家可以很直白。”韓家寰說。
而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正如云南紅酒業公司董事長武克鋼所言:“大家都一年交10萬塊錢,你又不比我多交一分錢,憑什么你說的就是真理,我就得聽著?”
“我們這些人都太有決策能力,每一個人要說服另外一個人都比較難。”這是張樹新的觀察,“因為在企業里大多是一把手,他的話就是句號了。”
然而在這里,誰說了都不算,即便是會長。第一任會長劉曉光說,有時候開會,他只能苦笑,對這個意見說行,對那個意見說好。第二任會長王石的感受是,“會長首先是個受氣包”。
這里開會從不擺主席臺,座位不分主次。會長跟所有理事一樣,不領薪酬。來參加會議,協會沒有專門為他配備專車,餐費實行AA制,進會場隨便找個地方坐。理事名錄里,會長副會長執行理事們一律與普通理事同等待遇,按姓氏字母排序。
“這里人人都是平等的。”現任秘書長楊鵬說。
然而當這些平等而強勢的個體集合到一起時,卻發現,盡管他們在5年前就在理念上達成了要民主參與、民主管理的共識,但具體到如何運用民主的手段,來實現這個組織的公益目標時,他們都是新手。
“中國人對縱向關系比較熟悉,知道怎樣對上,如何對下,卻對橫向關系比較陌生。”楊利川說。而現在擺在他們面前的,正是橫向的合作與協商。
在這個群體里,雖然“海歸派”看起來要比“本土派”更有民主程序的意識,但王維嘉承認,“其實在具體規則上大家一樣缺乏訓練”。
規則是一點點“磕”出來的。
協會最初的章程里并未寫明執行理事選舉是差額還是等額,但顯然,等額的選舉辦法在成立大會那天晚上即遭到“攻擊”,差額選舉此后被明確寫進章程。
章程里起先規定會長可以連選連任,結果遭到反對,章程便改為:會長不可兩屆連任,但可隔屆參選。
劉曉光作完工作報告,會議主持人提議鼓掌通過。當時的副會長王石馬上提出異議:“沒有提意見并不表示同意,應該表決通過。舉手表決已經比較落后了,鼓掌就更落后了,這就像人民公社了。”
劉曉光會長任職快期滿時,“老領導要退休了嘛”,有理事提議推舉他當名譽會長。結果,另一位理事一下“急了”,直接就安排要見劉曉光,直指這樣有害于協會的基本價值建設。而劉曉光也在卸任時主動表示不當名譽會長。
2006年的年度理事大會,劉曉光將執行理事們前一天已經決策通過的下年度項目和預算,向“最高權力機構”理事大會匯報。結果坐在下面的武克鋼一下跳了出來,說:“不對啊,顯然程序反了。”
會長解釋說:“程序不能改了,因為章程就這么定的。”
底下有人竊笑:“會長定調了。”但武克鋼徑直走到講臺前,抓過話筒說:“不行不行,我們后面已經形成‘反對黨’了……”
于是,一次大幅度的章程修改被正式提上日程。
建設這個組織的DNA
王維嘉被責成帶隊,負責提出修改動議,再提交“最高權力機構”表決。這是一次對原有章程的大規模梳理。
王維嘉堅持的原則是,“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主要是傾聽大家的聲音”。為此,他跟北京地區的理事座談,然后自掏腰包,專門跑了深圳、昆明、上海等片區開溝通會,最后總結整理。又把原有章程里那些明顯違反邏輯、定義混淆不清的地方,一一梳理清楚,同時還要兼顧規則的嚴密性與效率的均衡性,因為“我們不能像美國議會那樣為一件事兒吵上兩三個月”。
“我是一個編程序的工程師,絕對不會讓程序走到一個死角出不來。”這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博士說。
這已經是該協會的第三版章程:從第一版的13章65條,到第二版的14章71條,直至這個版本的19章108條。協會甚至專門成立了獨立的章程委員會,只對理事大會負責,并專章寫入章程。
“我們的章程永遠是開放的,”秘書長楊鵬說,“先想辦法來解決遇到的問題,然后覺得應該變成章程的一部分,就寫入章程,把好的辦法變成制度傳統。”
而這樣的制度建設被王石稱為是建設這個組織的“DNA遺傳基因”。
根據協會的這部“根本大法”,會長幾乎沒有什么權力。會長可以定期召集執行理事會,決定時間、地點和議題,但沒有任何決策權,只有一票。會長可以提名秘書長名單,但必須經執行理事會表決。總共有三個環節決定財務總監人選,會長只是其中一環。
更多的時候,會長得多盡些義務。比如協會與國際大自然保護協會談合作,秘書處告訴王石,要是會長參加能起到推動作用。王石就明白了:“不是說要我去談什么,只是需要我坐在那兒。于是,那天我就坐在那里。一坐就是一上午。”
而且,會長還得面臨被監事會彈劾的危險。楊鵬說,自從任志強當選第二任監事長,“搞得現在當會長都很緊張,我也很緊張,開會之前他都會找人來查賬。”
任志強前后共3次競選監事,第一次選舉大會和后來的一次監事增補都沒選上,直到第三次。那是2007年的換屆選舉,他鍥而不舍地發表了競選演說:“我參加了15個基金會,有6個是副會長,大部分是常務理事,只有一個連監事都選不上。”
到目前為止,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是他所有捐款的19個基金里面捐款額最低的,但是花費時間最長的。
“每次會上我們都會提出大量的反對意見,他們很怕我們提出問題,現在他們基本上都是受到批評,還沒有受到過表揚。”這個據說連上廁所都擰著眉頭、被會長王石稱作“大炮筒子”的人說,“我們監事會嚴守一條線:絕不干涉執行理事會決策。我們的監督主要集中在財務制度和決策程序,以使他們的做法符合章程。”
這位監事長還不時告誡秘書長楊鵬:“一切公共事務都要建立在你們的恐懼之上,你們才不會以權謀私。”
幾乎每次開會,監事會都能找出問題。以至于秘書處現在學乖了,在監事會派人來查之前,他們自己先自查一遍甚至數遍。但仍有被抓個正著的時候。楊鵬記得最嚴重的一次,是執行理事會已經批準將一筆500萬元的閑置資金拿去做短期投資,秘書處又將另一筆800萬元的閑置資金也拿去做了短期投資。盡管很快收回并且有盈利,但還是在會上“被批得灰頭土臉”,會長王石也為此作了檢討。
后來秘書處的工作人員討論要不要將這段記錄公開,楊鵬說,當然要上網。在這個組織里,會議記錄、各種資料、審計報告以及財務報表,都被要求公布在網上,供會員和公眾監督。
財務預算管理制度極大地限制了秘書長的權力。預算編制和審批是協會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環節之一。楊鵬說,一旦年度預算經“最高權力機構”通過,“就成了法律”。秘書處把一年的預算大幅張貼在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遵照執行,即便是有決策權的執行理事會也只有20%的調整幅度。
協會最初只有一位兼職財務人員,現在則既有對秘書長負責的財務經理,也有對會長和監事長負責的財務總監。財務總監定期向上匯報,“報什么可不經過我。”楊鵬說。
這位秘書長有時為聯絡感情想請部下吃頓飯,得自掏腰包。他向協會報銷的發票,得注明時間、用途,還得寫上聯系人電話,以備核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