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序幕
“此次改革無異于‘公共行政的一場革命’,是對整個社會轉型的回應”、“盡管改革是初步的,但它貫穿著科學、民主、法治主線,這一方向性的定位,將使中國法治進程大大加速”……從這些話中可以聽出,課題組專家對此次改革大多持肯定態度。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教授說,這次改革真正啟動了行政管理體制向提供公共服務、理順部門職責、轉變政府職能和突出法治保障4方面的轉移。
“從國務院的6次機構改革,明顯可以看出,其指導思想在發展,是從精兵簡政到轉變職能,從經濟建設到公共服務,從注重體制機制改革到注重人民公共需求以及政府與社會合作的公共治理結構,從單一適應經濟發展到適應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的需要。”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建川這樣認為。
“這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很可能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序幕,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未來的10至15年,不僅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高潮期,可能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期。”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翟校義在解讀此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目標時說。
對這次改革確立一個明確的總體目標和5年目標,翟校義用“非常欣賞”4個字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他認為,“這種安排非常有特色,是一個長遠規劃”,“這次的機構改革可能是一個逐步推進的漫長過程,而不會像1998年的改革那樣迅猛強悍”。
翟校義說,比如,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作為總目標,以實現“三個根本轉變”為手段,即以轉變政府職能、規范組織機構和人員編制、高效的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為路徑,建設人民滿意政府。但“三個根本轉變”,尚不能全面解決方案中提出的“四個不適應”,即“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對微觀經濟運行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仍比較薄弱;部門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和效率不高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政府機構設置不盡合理,行政運行和管理制度不夠健全;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還不完善,濫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現象仍然存在”。
翟校義認為,此次改革重心在機構改革上,不排除會在之后推出關于應對“四個不適應”中第四個不適應的相關政策,這就是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一步跟一步。
“如何衡量人們對政府滿意不滿意,在方案中沒有明確表述,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權利屬于人民,其重要決定機制就是民主。”翟校義說。
有效遏制部門利益膨脹格局
這次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在將更多職能讓位于市場的同時,要探索一種長期化的宏觀調控方式,避免重蹈機構再膨脹的覆轍。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魯照旺說,只有減少微觀滲透,才能完善宏觀調控。
“改革方案進一步減少了國家發改委的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這一意義相當積極。”魯照旺說,宏觀調控不是哪個部門的事情,應該是政府的一項綜合性工作,應該是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各部門相互協調形成的一種合力。發改委在宏觀調控的主要職能定位應該是協調宏觀調控,而不是實施。
魯照旺認為,此次改革對于改善宏觀調控而言,其新意在于收放并舉。在管理廣度上實行“收”,防止“多龍治水”弱化宏觀調控;在管理深度上實行“放”,放下一些具體的執行性、技術性、服務性的事務,集中精力進行宏觀決策,制定市場準則。
目前我國的機構設置存在著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執法的問題。比如,交通運輸事務分別屬于交通部、鐵道部、民航總局以及石油天然氣公司管理,運能的規劃、建設與協調是政府的職責,而交通運輸的工程建設和運輸運營則是企業的任務,設立了多個政府部門,而真正應當由政府承擔的規劃協調責任卻沒有部門承擔,這些政府部門代替運輸企業為大量的工程建設和運營業務疲于奔命,這個領域仍是行政政企不分的計劃經濟體制。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環說,在一些改革的關鍵領域,大部體制能夠保證集中決策,減少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諉掣肘以及政策之爭,有效遏制了當前部門利益膨脹的格局,防止國家政策部門化。
李環認為,“大部制改革不但減少協調,節省成本,而且有利于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整合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關的機構,組織更加綜合、全面和統籌的機構,可以更好地進行集中決策、統一標準并增強執行力度。”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