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記者了解到,自從十月一號物權法實施之后,他們這兒一共受理了三起依據物權法起訴的案件,其中有兩個都是關于建筑物所有權的案件。
“因為《物權法》怎么說呢?還是一部比較專業的法律,作為社會生活,就是老百姓理解這個法律,大多數人對它能夠產生意識說,我對這個要依據《物權法》來起訴的,可能還局限于這個建筑物區別所有權,也就是說我是這個業主,對于這個使用這個綠地、道路還有物業房屋我主張我的權利,就是這些可能原來媒體宣傳的也比較多,可能對這方面意識比較強,對《物權法》其他方面的來直接使用他來維護自己的權利的還是比較少的。”
在物權法實施之前,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所以那些主張所有權的案件就很難立案。
朝陽法院助理審判員楊威:“比如說在《物權法》頒布之前,也有人提出就是說,比如說不一定是具體到車位,比如具體到什么綠地,具體到物業用房,就是物業公司使用的房屋,這些東西,他們認為是業主的共有財產,也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提法和起訴。但是直接的法律依據沒有,而且你的這個關系是什么?你對它這個所有權真正行使,這個都沒有非常清晰的法律上的規定,它只是一些法理上的理解,然后基于這個來主張,他主張的時候就有向的難度了,因為咱們國家是是成文法國家,它大多數情況下法官判案是需要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的。”
據介紹,在物權法頒布之后,還未正式實施,就有很多人來法院咨詢了,其中也有一些和物權法沒有太多關系的案件,在朝陽法院受理的三個案件中,就有一個案件是因為采光權受到了侵犯,也要求依據照物權法進行審理。
“它反映了他對它的期待,因為這個相鄰關系,實際上在咱們原來就有的《民法通則》中就有規定,但是現在仍然要援引《物權法》來起訴,實際上就是《物權法》,一個是老百姓對他有一個期待。”
半小時觀察:物權法不是萬能的
其實不僅在北京,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在湖南、四川、廣東、浙江等地也都出現了各自的“物權法第一案”,從公用通道被鄰居家堆放的雜物阻塞,到鄰里共用的陽臺被一方占用,大家紛紛拿起物權法,希望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物權法似乎讓人們的腰桿更硬了。
但物權法不是萬能的。前不久,在北京同住一個大雜院的董先生和張先生就因為鄰里糾紛上了法庭,理由很簡單,張先生睡覺時的呼嚕聲太大,讓董先生無法入眠,董先生認為,這侵犯了自己的相鄰權,而依據同樣是物權法,在自己家里睡覺打呼嚕是否侵犯相鄰權也成了這起案件的焦點。
物權法不是萬能的,那這些糾紛該怎么解決呢?目前最高人民法院等相關機構正在計劃進一步細化物權法,補充更詳細的司法解釋,讓這部法律管理的范圍更加清晰,這樣也可以避免不少無謂的官司,提高司法部門的辦案效率。物權法也會更實用。(主編:周人杰;記者:王冠明;攝像:貢存 劉勛)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