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色調更改背后的設計理念
從解放戰爭以來,暖色調的綠色一直是解放軍陸軍軍服的基本色,無論是65式的草綠還是87式的棕綠、97式的淺棕綠。軍需裝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蘇揚說:“87式軍服主體色深棕綠屬暖色調,與世界軍服冷色調的發展趨勢不相適應。另外,服裝與服飾色彩不協調,色彩堆砌,缺乏協調美。”
為了使新軍服顏色更有時代感,設計人員先從幾百種顏色中篩出50多種綠色,再取其中10種做成布料小樣,逐個比對論證。這其中有個原則是,顏色與外軍軍服相同的不能用,與國內行業制服雷同的不能用,可能導致三軍不協調的顏色不能用,不適合中國人膚色的也不能用。
傳統因素也參與了軍服顏色的博弈。總后軍需物資油料部部長馮亮說:“老軍服的顏色是國防綠,新軍服在保持綠色調的基礎上加入了紅軍、八路軍軍服的灰色調。”
經過了一年半的征求意見及層層匯報后,“松枝綠”最終幸運地成了陸軍新軍服的主色。而松枝綠的好處顯而易見,與棕綠色相比,更顯沉穩、莊重,且容易與服飾搭配,地域和季節適應性更強。
與陸軍軍服相比,海軍、空軍以及武警部隊的軍服顏色改動較小,分別由藏青色、藍灰色、橄欖綠色調整為深藏青、深藍灰、深橄欖綠色。軍種色調更加鮮明協調。
陸軍軍帽帽墻紅色也被去掉了,使得帽徽的紅色更為突出。領花、胸標、臂章等服飾的主色調,從過去的銀色改成了更顯高貴威嚴的金黃色,也與冷色調軍服更加搭配。
不只軍服顏色的調整,增加資歷章、胸標、臂章等標志服飾,強化了軍服美感;女軍人的大檐帽改為卷檐帽,體現出女性的柔美;夏常服采用透氣性好的滌棉包芯紗面料,穿起來更加舒適……這些無不體現一種人性化設計理念。
一粒紐扣帶來的難題與后勤保障社會化
07式新軍服的紐扣,比以前的87式格外閃亮精致;而這小小的扣子曾給設計人員與軍事代表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開始,為了在紐扣的外側加道0.5cm的亮邊,工廠采用了“拋邊工藝”。亮是亮了,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拋亮的過程可能影響了紐扣外面的一層保護膜,在鹽霧實驗中就產生了銹蝕,達不到我們原來定的72個小時的標準。”曾凡亮說。作為軍需軍代表局南京軍代室主任,他認識到由于很多部隊官兵常年在海島、大海生活,有的甚至整天都帶一身汗水訓練,因此對紐扣的抗腐蝕性要求高。
服裝廠衣服都做出來了,如果紐扣的問題再不盡快解決,就很可能會影響到換裝的進程,軍代表們決定放棄拋邊工藝,采取打磨的方法加亮,樣品經過鹽霧實驗,“72小時都不銹。這下我們真是松了口氣。”
試驗成功的紐扣很快分批送到了100多家生產工廠。據悉,大約15萬人參與了這次生產。而這100多家工廠,全部屬于地方。1999年之前相當長一個時期內,軍隊被服主要由軍隊自己生產。1999年,部隊把軍需工廠全部交給地方。總后勤部部長廖錫龍說過,“軍隊要強化‘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意識,能利用民用資源的就不自己鋪攤子,能依托社會保障資源辦的事就要依托社會保障。”
作為“社會保障”力量之一,山東省一家服裝集團承擔了濟南戰區軍官禮服的制作任務。2007年1月,這家集團應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07式軍服招標會,最終成為生產軍官禮服的中標企業之一。按照計劃,廠家3月份組織原料、4月份陸續投產、5月份大批量生產、6月底完工,環環相扣。而一套軍服,要經過設計、剪裁、縫制、熨燙、整形、包裝、檢驗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工序才能完成。
2007年5月份,在另一家工廠的車間內,數以千計的工人在忙碌著生產新軍服。在車間墻壁上,還豎立著“制好軍服,揚我軍威”的標語牌。
一名工人說:“廠里要求我們用生產高檔西服的標準生產。”高檔西服的標準是什么呢?拿禮服衣領舉例,衣領的寬度,相差不能超過1毫米。
這次換裝,禮服采取量體裁衣、量體套號的辦法,由企業直接送到官兵手中,改變了以往粗放的供應方式,使服裝保障更加精確化,“這樣可以省下不少‘銀子’呀!”高級工程師蘇揚說,“新軍裝按照人體尺寸分布規律,擴大了號型的覆蓋范圍;禮服全部單量單裁,大大提高了服裝的合體性。”
軍裝越來越合體的背后,是中國軍隊精確化保障能力和理念的增強。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王宗喜教授是中國軍事物流研究領頭人,他認為軍隊通過此次換裝已邁開了精確保障及引進社會力量辦后勤的堅實一步。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