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4日電 題:招商引資何以成為環境污染的擋箭牌?
鄭根嶺
盡管環境保護意識早已深入人心,盡管科學發展觀大家都能很好地領會,盡管國家環保局一年一度的“中華環保世紀行”已經行了多年、“環評風暴”也多次刮起,盡管已經發生過太湖藍藻、滇池和淮河污染的重大環境事件,但是時至今日,全國不少地方還在一輪又一輪地上演著環境污染的大大小小活劇,甚至當山東莘縣環保局工作人員上門征收排污費時,一家企業的負責人橫眉怒目:“我們是招商引資來的,交什么排污費?”(8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
乍聽這家企業負責人的話頗覺荒唐,可這樣的奇談怪論的確如實反映出了一些地方招商引資中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那些在環保要求比較嚴格的地方存在不下去的企業,轉移到了一些在招商引資方面“撿到籃里都是菜”的地方,倒成了當地官員的大救星、座上賓,享受諸多優惠、優待;某些地方官員為了GDP數字的飆升,競相降低環保門檻,甚至低聲下氣一味“媚商”,不光超低價格甚至零價格奉送工業用地給前來投資建廠的商人,“獎勵”房子和汽車,就連對其中一些不法商人的嫖、賭及其他違法行為也睜只眼閉只眼。因此,聽說河北邯鄲市官方發文件要求給重點企業頒發特權車牌的消息,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據說這些特權車可以直入黨政機關辦公地點,收費站、停車場免收費用,違章行駛不罰款、不扣車、不扣執照,不經批準不得封車、吊銷專用車牌照,免費審驗車、隨到隨審……如此“待遇”怎能不吸引八方來客爭相光顧享受特權?
說起來地方官員在招商引資方面的良苦用心也真令人同情。在“文革”結束后逐漸擺脫政治掛帥的束縛,投身改革開放大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來,各級官員們所承受的GDP壓力越來越大,成為官場升遷沉浮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應該說,這個階段的經濟發展導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比空喊政治口號來得實在。然而,在各地大多都已發展起來之后,在強調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下,一切由GDP說話的標準就顯得不大合乎時宜了。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不少地方官員和老百姓的面前,不容忽視甚至不得不正視,那就是在一小部分人因工業發財致富和當地GDP增長的同時,相伴而生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不少地方煞費苦心辦起來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竟然成為污染的重災區,當地老百姓成為新的“地方病”的受害者,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并沒有讓當地群眾享受到本該由此帶來的福利,反而成為得病破財甚至斷送生命的催命鬼。
老套的政績觀,無論怎么批判,都得不到有效遏制。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思想覺悟高出常人一籌的各地官員,難道都不明白環境污染的危害?誰都清楚,誰都明白,可仍然不顧環境污染還要拼命追求GDP,是因為他們更為心知肚明的是,考核他們政績、決定他們升遷的還是GDP說話比較硬氣。筆者上半年在京接待過幾撥兒家鄉來的鄉鎮官員中的熟人朋友和中學同學,是來找老鄉和認識的人“大面積撒網”進行招商引資的。據說“一把手”下了死命令,讓每個鄉鎮只能輪換著留一個主要領導在家看攤兒,其他人都得在全國各地跑來跑去招商引資。一層壓一層,就這樣把政績沖動逐級傳導。
以GDP為核心的政績觀雖然還在官員那里頗有市場,但已經廣受詬病。那么,如果不問GDP,又該怎樣選拔提升官員呢?總不能退回到政治掛帥或者干得好不如說得好的老路上去,或者讓拉關系走后門、跑官買官、朝里有人好做官之類的不正之風甚囂塵上吧?
所以說,GDP至上的政績觀難以根除,科學發展觀在一些人那里只停留在口頭上,環境污染成為不治之癥,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問題,這與官場生態、財稅體制、投資體制等都有關系。在各級政府已經感到財大氣粗的情況下,能不能給官員減輕甚至排除經濟指標的壓力,讓他們把興奮點真正轉移到執政為民、一切以人民是否滿意為標準的民生本位上去?稅收、財政支出、投資等諸多環節,能否廣泛推行公開透明,把一切都攤在陽光下,讓人民群眾更多地了解每一筆公共資金的收入來源及其用之于何方并對其使用的合理性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總之,應該用釜底抽薪的辦法消除地方官員的不良GDP沖動,在制度層面把他們的政績觀真正引導到科學發展觀上,而不能只隨聲附和、敷衍了事地喊幾嗓子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