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機制促進社會和諧
《民主與法制時報》: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與我國目前構建和諧社會是否有沖突?
毛壽龍:不會有。群體性事件存在利益的沖突,說明當前社會存在不和諧的問題。近年來這方面事件比較多,更說明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性。
王長江: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去應對群體性事件是一個和過去不同的思路。只能表明人民維護自己利益的意識越來越強,也就是公民意識越來越強,這是好事。關鍵就是黨和政府如何應對越來越強的公民意識這樣一種局面,這和過去計劃經濟時完全不同。我們并沒有完全學會怎么去處理這種利益多元化條件下的矛盾。
應松年:群體性事件是和諧社會相反的一面,是不和諧因素。和諧社會不排斥社會中產生的各種糾紛、矛盾,但是產生之后要得到順利的、合理的解決。要防止這類問題發生,一旦產生這個問題,要及時的解決,處理好了也是一種和諧。
《民主與法制時報》:對人民內部矛盾的處理,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要求,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首次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四大機制。在您看來應該怎樣建立這四大機制?
毛壽龍:這個機制是比較長期的。一是,從立法方面,修改一些法律,立法時照顧到各個方面的利益,解決大批量的、規則性的利益矛盾,通過規則去解決。另一個,司法渠道要暢通,讓百姓覺得司法程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解決具體的個人之間利益矛盾,行政手段也十分重要,但社會還需要有協調解決機制。
王長江:四大機制的建立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總的來說思路是正確的。因為這是人民內部的矛盾。替百姓執政總得體現百姓的利益,政府通常總是從全面角度考慮,所以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總是會發生一定的矛盾。另外,權力有時有腐蝕作用,形成一定的既得利益,既得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又會發生沖突,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作者:李慎波 王曉麗)
[上一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