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商業航天如何搶抓機遇?

中新社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郭超凱 郎朗)“商業航天”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連日來引發行業從業者熱議。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的代表委員和行業專家指出,這不僅凸顯了中國對商業航天的重視,也標志著這一新興產業正加速駛入應用落地“快車道”。
近年來,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一系列推動商業航天發展的政策規范不斷出臺,商業航天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今年新春伊始,中國巨型星座組網穩步推進,一批新型號火箭蓄勢待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及商業航天,明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關注到這一表述。他認為,這表明國家對商業航天重視程度的提升,這一新興產業有望得到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
商業航天如何搶抓機遇、走向“普惠”?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為行業發展指明方向。
在楊峰看來,中國目前擁有眾多先進的火箭型號,成功發射大量衛星,地面站設施也十分完備。
“產業化是商業航天發展的必由之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研究員王潤福認為,要整合各方資源,促進商業航天與其他高新技術產業深度耦合,推動構建業務要素清晰、上下游鏈條順暢的商業航天全級次產業發展鏈條。
“銀河航天的合作伙伴,從2018年的100多家增長到現在的1300余家,供應鏈涵蓋精密加工、鑄造、電子集成等領域。這一數據直觀地展現了商業航天產業鏈的強大輻射力。”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杰舉例說。

外界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商業航天時,強調了“安全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近年來,個別民營航天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安全標準執行不到位、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等短板。“安全健康發展”這一要求,既是對行業快速發展期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更是從長遠角度對商業航天未來發展的深謀遠慮。
在張世杰看來,“安全健康發展”對于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至關重要。航天產業具有高科技、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強化企業安全責任意識,確保風險可控;另一方面在技術創新、快速迭代和試錯方面,要給予商業航天企業一定空間。
當前,商業航天領域仍存在盲目扎堆固體小火箭和衛星互聯網等同質化競爭的現象。業內專家指出,過度扎堆固體小火箭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發展可重復使用火箭已逐漸成為業界共識。
令人欣喜的是,多家商業航天企業探索運載火箭的回收和重復使用并取得進展,驗證火箭垂直起降飛行試驗陸續成功。根據計劃,朱雀三號、智神星一號等可重復使用火箭將在今年開展首飛任務。
藍箭航天創始人兼CEO張昌武透露,藍箭航天目前正加緊研制朱雀三號火箭,計劃通過3次發射任務實現一子級回收,預計2026年實現朱雀三號火箭的常態化運營。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張濤指出,當前民營企業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活力尚未得到完全釋放,如中國目前尚沒有關于衛星出口的專門政策。他建議,盡快出臺商業衛星出口的專項政策,明確程序與要求,鼓勵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盡快走出去搶占海外市場。
“在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三重驅動下,中國商業航天正以更加穩健的步伐奔赴星辰大海,未來可期。”張世杰說。(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1日 21:45:23
- 2025年04月11日 18:05:27
- 2025年04月11日 13:22:53
- 2025年04月11日 10:41:26
- 2025年04月11日 1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