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東西問·中國學|張西平:中國學不再限于東亞一隅,已成為世界性學科

        東西問·中國學|張西平:中國學不再限于東亞一隅,已成為世界性學科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中國學不再限于東亞一隅,已成為世界性學科

          ——專訪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首席專家張西平

          中新社記者 崔相光

          11月23日至24日,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論壇以“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為主題,400余名嘉賓受邀參加。

          海外中國學研究的意義是什么?漢學家將如何發揮融通中外文明使者的作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漢學研究發展如何?

          受邀出席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前夕,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國際漢學》主編張西平就此話題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指出,海外中國學的存在,標志著中國知識、思想與文明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學科。積極與世界各國漢學家對話,通過漢學家向世界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的屬性、特點、價值、歷史根基、文化傳統,是十分重要的。

        2023年10月19日,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首席專家張西平在2023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上發表演講。李國慶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海外中國學研究的意義是什么?

          張西平:海外中國學的存在,標志著中國知識、思想與文明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學科。中華文明研究不再僅限于東亞一隅,而是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知識與文化。中國學術界對海外中國學的研究,追蹤和梳理中華文明及中國知識世界化的歷程,這一學科領域被稱為海外中國學史研究或海外漢學研究。其本質是探討中華文明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影響,進而揭示中華文明世界化的歷程和意義。因此,海外中國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中國的崛起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展開,構成了人類現代化歷史上的嶄新篇章。隨著中國在這方面取得引人矚目的成就,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研究不斷加深,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因而,積極與世界各國漢學家對話,通過漢學家向世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屬性、特點、價值、歷史根基和文化傳統,是十分重要的。

          中新社記者:目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漢學研究發展如何?

          張西平: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世界漢學研究的重鎮逐漸從歐美國家轉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革。

          共建國家漢學研究基礎目前整體相對薄弱,尚處于開創階段。與日韓、歐美國家漢學系幾百年的歷史相比,大部分共建國家的中國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其高校的東亞系框架中,尚未形成獨立的完整體系。

          同時,“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漢學發展并不均衡。東歐、中亞國家的漢學研究延續了蘇聯時期的傳統,具有一定歷史。中國和意大利分處古絲綢之路兩端,意大利也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其漢學研究已有400多年歷史。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地理相鄰,亦涌現出不少杰出的漢學家。例如,《國際漢學》編委、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教授巴萍(Prapin Manomaivibool),她是詩琳通公主的老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李焯然(Lee Cheuk Yin),也是《國際漢學》編委,是資深的漢學家。除上述國家和地區以外,其他“一帶一路”共建國的漢學研究尚不成熟。

          近些年,共建國家的漢學研究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例如,伊朗成立了獨立的漢學系,我曾兩次到伊朗進行學術交流。但整體而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漢學家在學術成就上還較難和歐美漢學家相比。

        2009年10月,第二屆世界漢學大會在北京開幕,世界頂級漢學家匯聚一堂。蘇丹 攝

          中新社記者:近些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涌現出一批中青年漢學家。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張西平: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十年來,共建國家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教育交流、媒體和智庫合作、民間交往等多方面活動,推動文明互學互鑒和文化融合創新,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同時,共建國家的漢學研究也取得了顯著進展。

          首先是來華留學生數量呈爆發式增長。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發起的“新漢學計劃”項目,已支持近千名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在中國攻讀博士學位或開展博士期間的學術研究。這些畢業生中,有500多人從事漢語國際教育,還有二三百人從事中國文化研究。在中國支持下啟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資助計劃,已資助24個青年學者的研究項目。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國宣布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之一是“支持民間交往”,中方將繼續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經與45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中國各省份、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各高校、科研機構也面向共建國家設立了獎學金。

        在北京參加“理解中國-2015年歐盟官員來華研修班”的歐盟官員向中國書法家學習中國書法。此次活動是“孔子新漢學計劃”中的內容。徐冬冬 攝

          中新社記者:未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漢學家將如何發揮融通中外文明使者的作用?

          張西平:漢學家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其需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髓,一般沒有10年、15年的時間很難成材。“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培養的漢學研究者,定會在下一個十年中結出累累碩果。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漢學發展具有獨特的優勢,特別是與中國有著上千年交往歷史的周邊國家。舉例來說,我目前指導的孟加拉國博士生舒樂的研究課題是《中國歷史文獻中的孟加拉》,關注于唐代文獻《大唐西域記》中對孟加拉相關歷史的記載。這樣的研究在西方漢學家中并不多見,他們的學術成果將填補世界漢學研究的空白。(完)

          (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中心為本文提供了學術支持)

          受訪者簡介:

          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國際漢學》主編,原國際儒聯副會長,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以現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漢學史和中國基督教史為主要研究領域,目前正在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漢學研究與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出版專著10余部,發表學術核心期刊論文百余篇。

        【編輯:房家梁】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中文字幕欧美另类 |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欧美 中出中文字幕欧美 | 亚洲v日韩v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 夜夜天天狠狠偷偷青青久久 | 中文字伊人大蕉香大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