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布第二批水利遺產名錄 什剎海、平津閘、萬寧橋等入選
中新網北京11月10日電 (記者 徐婧)“共建·共融·共享”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學術會議10日在北京舉辦。會上公布了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遺產名錄,包括什剎海、平津閘、澄清上閘(萬寧橋)、金中都水關遺址、盧溝橋、蓮花池共6處。
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上述6處水利遺產中,什剎海、平津閘、澄清上閘(萬寧橋)、金中都水關遺址、盧溝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蓮花池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什剎海、盧溝橋等地入選名錄
什剎海位于西城區,古稱白蓮潭,又稱積水潭。原系永定河故道,后由洼地積水和地下水出流匯集而成。元代導引西北諸泉的白浮甕山河開通后,泉水經長河匯聚于此,稱“海子”,并以這一水域的東岸為基點規劃大都城中軸線,將“海子”全部納入城中。通惠河開通后,“海子”既是供水水庫,又是大運河漕運終點碼頭。

平津閘位于朝陽區高碑店村北,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代郭守敬開鑿通惠河,為控制水位落差沿河設置多處閘口,平津閘是其中之一,是京杭大運河北京段保存相對完整的一處元代閘口。歷經數百年,現今平津閘仍能看出完整的閘型,保存有閘槽等原有建筑構件遺存。平津閘是重要的大運河遺產,是研究北京漕運和城市發展史的重要實證。
澄清上閘(含萬寧橋)位于西城區地安門外大街中段,前海(什剎海的一部分)與玉河故道相接之處,是元通惠河二十四閘之一,閘與橋合為一體,兼具水利和交通功能。閘橋所保存的歷史構件及建筑形態反映了元代的建筑特征、工程技術特點和審美取向。萬寧橋作為大運河和北京中軸線的交匯點,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金中都水關遺址位于豐臺區右安門外玉林小區40號,今涼水河以北50米處。水關遺址全長43.4米,南北橫跨金中都南城垣而建,木石結構,水流經水涵洞由北向南穿城而出,流入護城河。現存的遺址主要有水涵洞地面鋪石、兩側的殘余石壁等。該遺址標明了金中都南城墻的位置,證實了金中都城內的水系流向,為金中都城的水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位于豐臺區宛平城西側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起進攻,宛平城內中國駐軍奮起反擊。“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

蓮花池位于太平橋街道蓮花池南路48號,原為金中都城西的湖泊和沼澤地帶,至今有三千多年歷史,是北京城發展過程的重要遺跡和見證。蓮花池是遼南京、金中都城市及宮苑用水的主要水源。1952年疏挖蓮花河,上游開挖新開渠,蓮花池成為當時城區西部雨洪調節水庫,可調蓄洪水19萬余立方米。后經多次疏挖整治改造,目前水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
打造“京杭對話”文化品牌
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本次主議題進行了學術論壇和圓桌對話,就大運河歷史和價值、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設計建設、水利工程和水利遺產保護、大運河保護過程中的管理實踐等內容進行研討。
本次論壇是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活動的重要組成內容,活動以大運河文化為紐帶,展示已有成就,匯聚各方智慧,打造大運河“京杭對話”文化品牌,有力促進相關領域工作。論壇的專題報告將整理集結成會議論文集出版。
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將于11月13日在北京開幕。本次活動以“傳承運河文化 賦能美好生活”為主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共同主辦。(完)

- 專題:2023京杭對話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9日 12:48:45
- 2025年04月09日 11:53:16
- 2025年04月09日 08:03:45
- 2025年04月09日 07:37:53
- 2025年04月09日 07: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