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分享到:

        東西問丨比利時漢學家馮浩烈:一戰停戰紀念日,為何要永久銘記一戰華工?

        2021年11月10日 14:16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東西問)比利時漢學家馮浩烈:一戰停戰紀念日,為何要永久銘記一戰華工?

          中新社比利時布魯日11月10日電 題:一戰停戰紀念日,為何要永久銘記一戰華工?

          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1918年的這一天,協約國代表和德國政府代表簽署停戰協定,終結自1914年爆發的慘烈戰爭。

          1916年至1918年一戰期間,約14萬中國勞工遠渡重洋來到歐洲戰場,在英國、法國等協約國軍隊從事挖戰壕、修工事、筑路橋、救助傷員、掩埋尸體、清理戰場甚至掃雷等艱苦繁重的戰地后勤工作,這一群體,現被研究一戰歷史的學者統稱為一戰華工。

          一戰華工不是軍人,卻“以鏟代槍”,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乃至戰后重建做出巨大貢獻,其間近兩萬人獻出生命或下落不明;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干事、前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曲星曾感言,很多華工都是不識字的農民,來到歐洲戰場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幾乎得不到休息,“一個人每天挖一米戰壕,14萬人每天就是140公里;一個人每天只扛一顆炮彈,14萬人每天就是14萬顆炮彈……”,在歐洲戰場關鍵時刻,一戰華工就是戰爭天平上的關鍵砝碼。

          面對當時積貧積弱的祖國,一戰華工抱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得益于一戰華工的付出,中國能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1919年的巴黎和會,然而巴黎和會卻沒有以一個戰勝國的身份對待中國,為此一戰華工和中國留學生一道,包圍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的駐地,阻止簽署出賣中國利益的《凡爾賽條約》;英軍在比利時舉辦戰勝國運動會,會場上其它戰勝國的旗幟都有,唯獨沒有中國旗幟,受邀參加的一戰華工當即提出抗議。

          以血肉之軀做出巨大貢獻,一戰華工本應被永久銘記,卻曾被長久輕視甚至遺忘。值此11月11日一戰停戰紀念日到來之際,一戰華工史專家、比利時西弗蘭德大學(位于比利時布魯日)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馮浩烈(Philip Vanhaelemeersch)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細述一戰華工貢獻乃至為中歐交流合作留下的寶貴財富。

        資料圖:“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趙曉 攝
        資料圖:“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趙曉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西方學界,一戰華工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被人遺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馮浩烈:有一個技術原因,就是研究一戰歷史的專家大多不懂中文。其實在法國、比利時等地的一戰遺址,很多地方都有一小塊“中國角”(Chinese Corner),散落著一戰華工的墓碑,上刻名字、籍貫和個人編號,如果不懂中文,就無從了解這些信息,導致缺失深入研究詳實史料。

          另一個原因是觀念上的誤區。一戰華工不是軍人,雖然也在戰地,但不在前線直接參戰,屬于戰地后勤人員,很多研究一戰軍事史的專家覺得他們不太重要,沒有把一戰華工納入研究視野。

          特別是有人把一戰華工視為苦力,覺得他們面孔模糊,只是一個籠統形象,如同在港口碼頭扛包的工人,雖然一些華工也做類似的工作,但很多一戰華工是技術工人,來歐洲之前就掌握了技能,在歐洲戰場能修機器和坦克,更不要說那些有文化、懂外語的隨團翻譯。一戰華工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思想,把他們視為苦力是非常片面和不準確的。

        資料圖:民眾參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趙曉 攝
        資料圖:民眾參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趙曉 攝

          中新社記者:現在一戰華工的歷史地位日益得到認可,他們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做出了哪些貢獻?

          馮浩烈:一戰期間英法等協約國也從印度、埃及、南非等國招募勞工,而從中國招募的勞工約有14萬人,在外籍勞工中位居前列,可以說沒有華工,一戰歷史是不完整的。

          一戰華工不是軍人,沒有直接參戰,但他們可能每天都在影響戰爭進程。1916年一戰華工來到歐洲戰場時,慘烈戰斗令協約國的兵員嚴重不足,如當年索姆河戰役一天就犧牲好幾萬士兵,華工彌補了協約國急需的人力,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后勤服務。因此西方有觀點認為,如果沒有華工,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的時間很可能推后。

          一戰結束后,由于運力等原因,華工們等了幾個月才得以啟程返鄉,最后一批約是1919年回國,其間他們參與清理戰場等戰后重建,繼續為協約國做出貢獻;當然,有些華工最后留在法國,成為法國最早的中國移民群體。

        資料圖:2018年,英國倫敦塔前點燃數千支火把紀念一戰停戰一百周年。
        資料圖:2018年,英國倫敦塔前點燃數千支火把紀念一戰停戰一百周年。

          中新社記者:您曾翻譯出版一戰華工顧杏卿的著作《歐戰工作回憶錄》;2018年11月11日,在法國巴黎紀念一戰停戰100周年儀式上,一名華裔女孩恰好用普通話朗讀了顧杏卿在百年前那天所寫的日記,您怎么看這個舉動?

          馮浩烈:我親身參與了籌備工作。紀念慶典組委會通過法國一位紀錄片導演找到我,想讓代表不同種族的年輕人朗讀與一戰停戰有關的文章,且必須是11月11日停戰當天寫的東西。顧杏卿的回憶錄剛好有一章講停戰,包括停戰當天的日記。我將這部分內容發給了組委會。

          11月11日慶典當天,我沒去巴黎,而是按計劃與我們孔子學院師生去了歐洲最大的一戰華工墓園——法國濱海努瓦耶勒市的諾萊特華工墓園,與當地華僑華人一起緬懷,其間收到了華裔女孩朗讀顧杏卿日記的現場照片。

          我當時特別感慨:一邊是巴黎,盛大場合向一戰華工致敬,多數華工其實沒去過巴黎;另一邊是我們在一戰華工墓園緬懷,那天可說是銘記一戰華工極有意義的一天。

        資料圖:2018年,中法英共同舉行紀念一戰停戰百年暨緬懷華工儀式。<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龍劍武 攝
        資料圖:2018年,中法英共同舉行紀念一戰停戰百年暨緬懷華工儀式。中新社記者 龍劍武 攝

          中新社記者:2017年,您翻譯出版了另一位一戰華工孫干及其后代回憶錄《華工記》;孫干赴歐前是一位私塾先生,有學者認為像孫干這樣有學識的一戰華工,打開了中國人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您對此怎么看?

          馮浩烈:翻譯孫干和顧杏卿的回憶錄時,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孫干在工作之余常去法國的小學觀摩旁聽,記錄了很多課堂細節;顧杏卿在回憶錄中寫了很多生活小事,比如比利時人怎么喝啤酒、法國人怎么穿衣服等。剛開始我覺得,這值得翻譯成荷蘭語嗎?后來發現它的意義是反映了中國人渴望認識世界的熱情。

          1919年孫干回到山東鄉下老家,經常有人找他講講在歐洲工作和生活的見聞,聽到的人再講給別人聽,可能幾千人通過孫干對西方有所了解,滿足了對西方的好奇心;這些人一輩子都沒機會出國,甚至連省城都沒去過,正是通過孫干的講述,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

          孫干后來在村里創辦學校,教書育人,把在歐洲工作生活的經歷講給學生聽,有點類似現在孔子學院的老師告訴學生中國的樣子,這是實實在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資料圖:民眾參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趙曉 攝
        資料圖:民眾參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趙曉 攝

          中新社記者:您曾表示,一戰華工是歐洲與中國聯系的重要紐帶,為歐洲和中國交流合作留下寶貴財富,您能否詳細闡述這一觀點?

          馮浩烈:我們一直談“交流”和“合作”,我認為交流可以很簡單,比如兩個人坐到一起溝通,合作則是為了達到同一個目標一起工作,可能比簡單的交流更重要。

          一戰華工,可算是中國第一批派往海外的勞工。此前雖有中國人出國務工,但完全不是正常的勞工關系。一戰華工的情況當然也不“正常”,那時正值戰爭,英國在招募一戰華工時也提供了勞動合同,這是以前沒有過的。在我看來,一戰華工開啟了中國勞工海外務工的新篇章。

          到歐洲后,一戰華工雖然多數時候是從事繁重工作,歐洲當地人監工,但大家一起工作,某種程度上還是出現“合作”的萌芽,形成了“合作”的初級形態,我認為這為日后歐洲與中國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礎。(完)

          受訪者簡介:

           馮浩烈,比利時知名漢學家,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長期致力于研究一戰華工歷史,多次赴山東、河北等地尋訪一戰華工后代,先后翻譯出版一戰華工顧杏卿的著作《歐戰工作回憶錄》和一戰華工孫干及其后代的回憶錄《華工記》,現已完成另一本一戰華工后代回憶錄的翻譯工作,尚未正式出版。

        【編輯:于曉】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在线观看国产免费一级AV | 久久久精亚洲二区 | 在线鲁鲁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91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 | 欧美性爱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