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袁炳忠
從白宮西北門進去約100米是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旁邊就是白宮新聞廳。新聞廳地勢低洼窗戶很小,十分低矮、陰暗,高個子的人出入時經常碰頭。然而,關于美國的許多重大新聞都是從這里傳遍世界的。
新聞廳是在一個標準游泳池上建成的,修建于1933年羅斯福執政時期。共和黨總統尼克松時期將游泳池徹底改造成了這個新聞廳,在此之前,記者每天聚集在總統辦公室外的過道里。在里根執政時期,新聞廳里裝上了各種燈光、電視和音響設備。
前白宮發言人麥柯里喜歡開玩笑,經常搞些噱頭,逗大家樂,以活躍緊張的氣氛。一次,新聞吹風會就要開始了,記者們等待著,卻不見發言人的蹤影。突然,講臺的地板有動靜,隨后就露出了麥柯里的腦袋,記者們大笑不已——原來麥柯里是從游泳池的西端爬出來的。
還有一次,克林頓扭傷了腿,出入不得不坐輪椅,拄拐杖。新聞發布會前,麥柯里也拄著拐杖,一瘸一拐地來到吹風室,大家都很吃驚,怎么總統扭傷了,發言人的腿也受傷了,過了一會兒,麥柯里把拐杖一扔,開始吹風,大家才知道上當了。幽默,有時是新聞發言人所必不可少的。
沒有新聞的日子,尤其是總統去外地的時候,這里人很少。但是如果總統在家,這個吹風室就人來人往,喧鬧不已。尤其是美國發生重大新聞的時候,這里連站的地方都沒有,有時簡直像在廉價小商店里搶購商品。克林頓鬧緋聞的那些日子,美國記者云集此處,可樂、三明治和甜點都成為搶手貨,有時到不了晚上售貨機里面就空了。
在美國的記者群中,白宮記者是最神氣的一族。各大新聞機構總是挑選最精明能干、最富有經驗的記者駐扎在白宮。他們反應敏捷,新聞敏感性強。在這里,記者已經不僅僅是在搞新聞,而是在參與政治,參與監督美國總統的言行和政府的政策。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也是政治家,是真正的無冕之王。很多時候是美國總統先認識記者的。有的總統在進白宮之前就要先熟悉白宮記者的名字,了解他們的背景。
美國總統最喜歡記者,因為他們可以為他說話,為他宣傳,通過他們,總統可以樹立自己的形象,宣傳自己的政策主張。但是總統又最害怕記者,因為他們總在雞蛋里挑骨頭,隨時都有可能將白宮內丑陋的地方暴露出來,使總統威風掃地,甚至會使總統灰溜溜地離開白宮。1972年使尼克松揮淚別白宮的始作俑者就是《華盛頓郵報》的記者。白宮記者是白宮的喇叭,又是白宮的耙糞者。總統對他們有一種又喜歡、又討厭的復雜心情。
最明顯的例子是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丑聞。1998年初,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丑聞鬧得沸沸揚揚。一天,克林頓在白宮東廳與英國首相布萊爾舉行大型記者招待會,記者紛紛舉手提問。克林頓對記者是比較了解的,他清楚哪位記者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他想利用記者澄清他的立場,又擔心記者提出過分尖銳的問題而露餡。因此,他極力避開CNN駐白宮記者沃爾夫•普利策和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塞謬•多納爾森。
但是,在被他點到的記者站起來之前,大胡子沃爾夫早已在第一排站立了好久,并搶先提了問題。果然,沃爾夫的問題使克林頓哭笑不得。沃爾夫問:“萊溫斯基小姐本來是一個普通人,因為您而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請問您自己感覺如何?”克林頓右手支著下巴,無可奈何地連聲說:“很好,很好。”在克林頓被迫承認與萊溫斯基有染之后,記者更是毫不留情地窮追不舍。
直到后來,克林頓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很認真地請求記者不要再糾纏這些事了,希望新聞媒體將重點轉移到國家大事上來,記者們最終還是聽了總統的話,第二天的報紙幾乎全部報道了美國的社會問題。
新聞看起來客觀,但是問什么問題,什么時候提問,讓什么人提問,就已經體現出了新聞的不客觀。不同的記者,不同的國籍,不同的背景看到同一個事件,描寫同一個人物,就會寫出完全不同的、但又是完全客觀的新聞。這正如盲人摸象,人的認識永遠是有局限的。新聞的客觀、公正完全是相對的,美國的新聞體系更是如此。
(摘自《環球》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