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模式:亂花漸欲迷人眼
1月19日,由鄭州一家律師事務所發起的河南廣廈個人住宅建設合作社成立,同時公布了全國第一份用法律語言書寫的合作建房章程——《河南廣廈個人住宅建設合作社公約》。隨后,鄭州個人合作建房聯盟、鄭州個人合作建房團等組織相繼成立,并開始發布規則、招兵買馬。
一石激起千重浪。這些消息迅速激起了在高房價前望而卻步的人們的熱情,“終于找到組織了”,一位市民激動地說。緊接著,鄭州財鑫商貿有限公司經理張永祥宣布,愿意提供20畝地,可建300套左右多層住宅、建成住宅后預計均價不高于1300元/平方米。到了23日,市民李之海宣稱,他在2005年就已在鄭州發起了個人集資建房,目前樓盤已經封頂,均價比市區開發商的樓盤低一半以上。聯合開發商,走城中村改造,這是李之海實踐的“鄭州模式”。
正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百姓的熱情被迅速調動,但這種情緒化的“盲目過熱”,也引發了一些擔心。
云南模式:省錢才是硬道理
疑似“消失”的云南首個個人合作建房聯盟發起人崔建群日前終于露面了,但兩年來的四處碰壁使他更愿意低調行事,他一再強調,合作建房的形式不重要,目前全國各個聯盟應多做實事少空談,省錢才是硬道理。
北京人崔建群在昆明從事電子商務工作,因無法容忍高房價,2005年3月,他發起首個云南個人合作建房聯盟,響應者超500人,成為昆明房產界的焦點。2005年6月,崔建群與5名聯盟會員注資成立云南仁聯房地產開發公司,以企業形式率先解決了合作建房的“身份”問題。此后不久,他去香港為聯盟房產開發尋找資金支持。
“由于香港投資商普遍對內地房地產政策持觀望態度,所有努力告吹。”崔建群說。他隨后把目光轉向內地,迄今大大小小的談判、磋商、探討、懇求進行了不下20輪,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投資人對個人合作建房的回報率普遍不看好。
個人合作建房的兩大成功條件
業內人士表示,個人合作建房作為一種新興業態的大潮已無法阻擋,如果中國的房地產價格一路漲下去,合作建房的步伐只會越邁越快。保障中低收入階層的安居權是政府的責任,然而,限于財力,我國政府在現階段還無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政府無力,而市場機制又暫時失靈的情況下,合作建房不失為民間自救的一種有益嘗試。
個人合作建房能否成功,取決于兩大條件:一是合作建房過程中的風險防范,包括建房資金的安全,以及合作人的穩定等;二是政府的態度,如果缺乏政府的支持,合作建房終難成功。
全國幾個典型城市的突破,說明了合作建房沒有固定的模式。但無論什么“模式”,最終的目標,都是讓老百姓住上廉價房。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王傳真 汪林義 陳鵬 梁鵬)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