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央以及地方出臺了包括土地、金融、稅收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結構、產品供應結構等一系列的調控政策。然而,一年過去了,雖然住房結構調整的概念被普遍認同,保障性住房土地政策、開發思路已經形成,但政策“組合拳”的收效尚差強人意,北京等一些城市的房價仍舊一路飆升。2007年,這樣的局面是否會依舊延續?
從2003年央行121號文件到2004年“8·31”大限,從2005年3月國務院出臺8條意見穩定房價,再到2006年國務院提出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6項措施,房地產調控的力度越來越大,措施也越來越嚴厲,可房價愣是在“且調且漲”的曲線下一路前行。
2006年被業界稱為“房地產政策年”。中央以及地方針對過快增長的房價,幾乎從房地產的各環節出臺了一系列的調控政策,包括土地、金融、稅收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結構、產品供應結構的重大調整。然而,一年過去了,雖然住房結構調整的概念被普遍認同,保障性住房土地政策、開發思路已經形成,但政策“組合拳”的收效尚差強人意,北京等一些城市的房價仍舊一路飆升,政府宏觀的核心目標并未達到。時值歲尾,有關2007年房價升跌的猜測與爭論成為業界內外關注的焦點。
政策執行力決定今年房價
政府對房地產行業全方位的調控政策并未有效勒住房價這匹“野馬”,投資增長依然較快。2006年10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完成額為14610.55億元,同比增長24.1%,比2005年全年的20.5%又增加了約4個百分點,房地產市場投資過熱的勢頭并沒有緩解。2006年10月份連續下降了4個月的房屋銷售價格也有所抬頭,銷售價格指數為105.4%,比9月份上升了0.1個百分點,房價的走勢呈現出不確定的態勢。人們對宏觀調控的效果倍感質疑,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該何去何從?
“2006年涉及房地產各方面的調控政策已基本到位,2007年的主要任務是落實既有政策。”建設部某官員表示。對建設部的這一觀點房地產界人士表示認同。認為,2006年的各項政策是有的放矢的,方向正確,但有些重要政策缺少實施細則,比如“70%·90平方米”的產品結構調整政策、有關禁止審批別墅類用地的政策,看起來很好,但難于執行,或是在執行過程中被打了折扣。因此,2007年關鍵是加強已有政策的細化與落實。目前對房地產的調控政策除了在持有環節還可以出臺一些市場化的稅收政策,但新政的出臺不再是重點,房地產在今年將進入“政策執行年”,房價的走向取決于政策的執行力度。
房價上漲非房地產單一原因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一直以來的觀點,房地產熱并非房地產單一的原因,實際上引起2006年宏觀調控的原因,并非房地產本身,而是跟整個宏觀經濟現狀相關。長期的貨幣流動性過剩、低利率、進出口順差、銀行存貸差、銀行上市、人民幣升值五方面因素共同造成了房地產投資熱。
前摩根斯坦利亞太區首席分析師謝國忠也認為,房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來自于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之間稅收的不平。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比起中央源頭要少,但是支出卻更大,因此長期以來形成依賴房地產發展以補貼地方財政的慣例,這是地方政府對房價推波助瀾的根本原因。
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提出:“降低房價的一個途徑是降低成本,政府首先應該從降低土地批租價格入手,其次要減少稅種。”
顯然,要想平抑房價,今年必須要改變目前的現狀,從更深的層面給予政策性的調整。
房地產已連續幾年一路高歌。謝國忠提出,房地產是地域性很強的產業,但是當房地產金融占主導的時候便成為全國性的,而全國性的房地產市場將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他預測國內房地產的谷底將在2008年或者2009年。基于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少業內人士也認為,房地產業將在明、后年走向低谷。但今年由于土地供量受去年政策調整產生滯后以及整體經濟向好、人民幣升值、奧運等諸多因素的作用,中高檔房價格無疑仍會上漲,而這將使整體房價被拉動上漲。
業內人士認為,在現有政策基礎上,隨著宏觀調控的深入,房地產市場將朝著穩定方向發展。比如,股市漸成牛市,過剩貨幣開始從房地產外流;進出口順差也開始減少。聶梅生認為,全國房地產投資會漸漸平穩,未來房價不會大漲大落,中等收入人群的住房前景是良好的。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