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爭鋒·簡化字爭議】
近日,文學評論家王干的一篇《五十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的博客,在網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這雖然是個別言論,但是關于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由來已久,所以在這里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我認為,就像對于食客來說可以“豐儉由己”,對于一般的文字交流者來說,“繁簡由己”好了。
說到底,文字就是一種交流工具,如果很好地完成交流作用,不管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或者是繁簡共存的字,都是好的。主張恢復繁體字的人士提出的一個理由是“簡體字妨礙兩岸交流”。還有人主張要在中小學教材中增加繁體字內容,以防內地人在港臺“大字不識”。我覺得這個事兒根本就是小題大作,只要有一定的語言環境,在簡體字教育中長大的人認識繁體字根本不是問題。
筆者本人接觸繁體字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本名叫《現代軍事》的雜志,這本在香港印刷的軍事類雜志比當時內地的任何同類雜志都要精美,立刻打動了我們一群半大小子的心。在我印象中,這本雜志滿紙的繁體字并沒有給我造成任何障礙,只發生了一兩次小的失誤,比如在第一次讀的時候把“戰鬥機”讀成了“戰門機”。
據我的了解,港臺人士雖然對簡體字經常表示“不屑”,但讀起來其實沒有什么困難。所以,根本不用興師動眾地去推廣什么繁體字,兩岸交流中最重大的障礙根本不是語言問題,繁簡體字的問題是因為先有兩岸交流的問題,然后才會有人出來拿文字說事兒。
當然,簡體字造成的問題還是有一點點的,但因為這一點點問題廢掉簡體字實在是太瘋狂的想法。不要說五十多年來的各種政府文件、檔案、技術資料要改成繁體字,就是進入電腦化時代之后的文本用字都改成繁體就是一件超級可怕的任務———要知道,三峽電網、殲十戰斗機和“嫦娥”飛船都并不“認識”繁體字呀。
其實,無論是主張中國全面恢復繁體字,還是盲目地打壓繁體字的使用,都源于秦始皇“書同文”的主張,這種主張一方面是為了人們能夠交流方便,另一方面也旨在限制人們的自由表達。這種思想和當代思想自由碰撞,意識自由表達的主流格格不入。在當代這個信息社會,如果不加管束的話,人們可以抓起手中的任何工具進行交流,管它是簡體字、繁體字、英文還是圖像,只要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就OK啦。
舉個例子說,簡體字有個不常被提及的毛病,但絕對是個大毛病,就是造得太急,以至于有些字的長相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比如這個“書”字,寫成草書龍飛鳳舞,但做成正楷怎么看都瘦骨嶙峋,頭重腳輕。這個字藏在字叢里,比如本文里倒不顯太寒磣,但是做成招牌實在就有點對不起觀眾。于是一些書店寧愿用繁體的“書”字做招牌。
這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字好看,另一方面也具有它想傳達的信息。要知道,信息并不僅僅來源于字意本身,也來源于字的形狀、字體等等視覺因素,用“書”字做招牌的書店可能表明這樣的態度:“我們用繁體字,能吸引讀得懂它的有文化人士;這個字比較好看,說明我們看重視覺設計,是個有品位的書店”。我相信,多數它的受眾也能讀懂這樣的信息。
這樣的交流不是很完美嗎?為什么要刻意去限制它呢?當然,可能會有人因為看不懂繁體字而錯過了這個書店,那又有什么關系呢?這些人本來就不屬于這個招牌想要吸引的人群嘛。
所以,我想要的“繁簡由己”一方面是主張“守舊”,在政府文件、重要公共標示牌和教材等場合堅持使用簡體字不變;另一方面主張“放開”,在一般場合可以自由選擇簡體字和繁體字使用,相信這樣不但不會鬧出亂子,而且還會讓我們民族的思想和創造力碰撞出更多耀眼的火花。
□劉錚(北京 記者)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