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好過“歌星熱”
談到大陸近年的“國學熱”,傅佩榮滔滔不絕:“這是一件好事情,讓大家愿意去學國學不去看卡通、看電視、看小說,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國學熱’總比‘歌星熱’要好吧。”
而“國學熱”究竟還能熱多久?傅佩榮也表示了一定的擔憂。他說,就怕它只有五分鐘熱度。以前大家學這個是因為覺得稀奇,后來就見怪不怪了。所以,我一直希望趁大家還沒有停止學國學之前教他們正確地詮釋國學。
他坦言,國學能熱多久的變量太大,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面還會請什么人來講。比如中央電視臺曾請了一個叫姚淦銘的教授講《老子》,就顯然不太生動了。那么多專家,其實紅的就那么幾個。而且,國學雖能夠引起大眾的興趣,但到最后的發展一定是小眾的。
傅佩榮強調,中國傳統的國學,一定要有一個老師帶進門。你沒有一個好的老師帶進門的話,自己瞎摸索是浪費時間。他在訪談中,也多次提到自己師從的大師方東美等人的影響。
為兩岸交流默默地耕耘
對于兩岸的學術交流,傅佩榮也頗為關注。他稱,一般的學術論文什么的我都會看看,也都知道。也和前來大陸講學的不少臺灣學者都有交流。
談到對大陸學術界的評價、感觀以及兩岸交流的現狀和需要致力的關鍵之處,傅佩榮語帶謙虛:“大陸確實是地方大、人才多,各有各的專長。而談到一個特定的學問下,如儒家道家,要看你的角度。比如有人將道家講成政治哲學,因老子后面傳出來個韓非,就是法家,就有人把它講成政治哲學,這其實是不對。中間還有個莊子。比如你看老、莊對‘道’的解釋,是一貫的。但韓非就不愿意談道,韓非一談道就偏入法家的范疇。”
不過他也坦率認為,現在兩岸的交流基本上還多在一個學術的層面上,不碰政治。因為大家都很體諒對方,明白政治上的一些問題,不好拿出來討論。雖然好多時候學術和政治似乎不能太割裂開來,但這個時候你如果沖撞太厲害的話,個人必定會倒霉。長期的經驗看起來,學者也是很平凡的人,也有很多的弱點。他稱自己在臺灣,也是默默地在耕耘。
從人性本善到人性向善
傅佩榮近年行走兩岸,宣講傳統文化,他的學術見解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提出了“人性向善論”。從“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老命題到“人性向善論”,傅佩榮自謂:40歲是個分水嶺。在此之前,我專攻儒家,知道儒家為何把個人的自我實現與社會的良性發展聯系在一起。簡單說來,關鍵在于“人性向善論”。與此同時,我并未忽視道家,只是沒有認真思索它的根本義理。然后,或許是年齡與經驗到了因緣成熟的階段,道家對我展現日益強烈的吸引力。人到中年,除了“知其不可而為之”,還須想一想莊子所說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孔子的勇武精神固然讓人佩服,但是莊子的認命態度也未必沒有道理。
傅佩榮認為,閱讀《莊子》,改變了他的觀點,充實了他的生命。所改變的是,學會了“不得已”一詞的意義。所謂“不得已”,并不是無奈或認命,更不是委屈或苦惱,而是在覺察做某件事的條件成熟時,就順其自然。他慨嘆:“人到中年而學習莊子,確實是一件愉快的事。”(吳永強)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