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待解
一枚做工精細、手感滑潤的玉質小鏟子,只有大拇指肚大,厚僅3毫米,這一距今3600年二里崗文化時期的出土文物,是專業技術人員在滎陽薛村遺址,用小鐵鏟、竹簽一點點將一墓室內的土摳下來,然后用篩子一篩一篩過濾時發現的。
去年,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文物保護共77個項目,先后發掘出古墓葬3600余處,出土了很多或古樸凝重,或絢麗精美的文物。這些文物像厚重博大的中華古文明史上一扇扇打開的門窗,讓我們后世的子孫得以窺探久遠文明的脈絡。
淅川丹江口庫區徐家嶺墓地清理出一座戰國早期楚國貴族墓葬,其中一件器物的銘文多達49字,目前已經研究出墓主人的姓氏和該器物準確的鑄造年代,墓中出土了大批文物,對于深入研究楚國歷史發展、楚國與周圍諸侯國的關系以及我國器樂的發展變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考古工作者還運用自然科學技術,對出土的人骨、獸骨進行了性別、年齡、病理以及DNA等方面的鑒定。武漢大學還對輝縣大官莊墓地一座九個墓室的大型漢代墓葬進行了發掘現場三維重建,用近景攝影測繪技術進行全面測繪,通過數字測繪技術、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建立真三維的考古對象模型,保留了考古對象的數字現狀資料,形成最原始、最客觀、資料最全、數據準確的大規模考古信息采集。
談起南水北調中線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的重大收獲,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說,首先表現在時間跨度長,文化內涵豐富。此次發掘的文物點,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歷經夏和先商、商、西周、戰國、漢、晉、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各歷史時期,時間跨度達8000年;既有遺址、城址,也有規模較大的墓群,遺跡十分豐富。其次是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文物,價值很高,堪稱8000年中原文明史的縮影。
風吹日曬的考古發掘工作已經結束,而這僅是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文物搶救戰的第一回合,緊接著要進行的出土文物后期整理,則是同樣重要的第二回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說,若將地下文物保護簡單地分為以上兩個回合,一般情況下,所要投入的精力、財力分配比例為5:5,特殊情況下,還會是4:6。也就是說,第二回合所要投入的精力和所要花的錢,并不比第一回合少。
出土文物就像一個個鮮明的標識,引領著今人踏進了古人的世界。一位考古專家談起后期整理時曾這樣說,古物并非今物,出土文物所蘊含的信息,今人并不一定會一目了然。
此次淅川丹江口庫區徐家嶺墓地一座戰國早期楚國貴族墓葬,所發掘出的一件器物上有49字銘文,目前,人們只識別出了少量文字,多數字符,有待進一步解讀。去年,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文物保護出土各類文物27500余件,其中隱藏著中華民族怎樣的文明密碼,有待專家進一步探究。
據悉,今年將加強對河南南水北調中線文物保護發掘資料的整理,出版考古報告,同時,位于鄭州市東里路的陳列館已經建成,南水北調工程中的出土文物下半年將面向公眾展出。屆時,普通老百姓將會一朝“踏”進8000年中華文明。(崔志堅)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