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建言規范微短劇,助力國際傳播

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夏賓)《2024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突破5.76億,占網民總數的52.4%,市場規模達到504.4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2027年將超過1000億元。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微短劇行業快速崛起,正逐步成為推動文化傳播和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但其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產業模式尚不成熟、劇集品質良莠不齊、收費模式暗藏套路、價值觀傳播難把控等四方面。
他提到,一些制作商過于追求流量和短期利益,忽視了作品本身質量和內涵。無序競爭導致不良審美頻繁發生,既不利于文化長期發展,也破壞了行業形象。此外,微短劇收費模式存在誘導付費相關陷阱,并有隱藏自動續費及退費難等問題。
張頤武建議強化監管舉措,規范微短劇行業發展。建立相關行業協會,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全過程管理審查。出臺審核細則、標準,建立信用監管制度,推動微短劇頭部企業聯合制定行業標準,解決內容版權、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一系列突出問題。
張頤武認為,要加強支持引導,培育良好創作環境。
“各方都希望微短劇能把真正的好內容好題材融入進去,產出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劇集。”張頤武舉例說,近年來,抖音等平臺的一些微短劇已經在反詐宣傳、歷史文化推廣等領域取得積極成效。“對此應進一步鼓勵正向創作,推動微短劇與普法教育、文化傳承等內容相結合,從而拓展其社會功能,提升傳播價值。”
紅果短劇和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合作推出的《舟楫千里號歌來》《祈安瀾》精品短劇制作模式也值得市場借鑒。
張頤武還建議,壓實平臺責任,維護消費者權益。加強對流量平臺商業模式的監管,切實解決平臺流量壟斷造成的市場畸形問題,促進行業整體生態平衡。整治微短劇付費陷阱多、投訴難、退費難問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平臺要進一步優化算法推薦,完善廣告推流審核機制,及時對違規微短劇進行處置。
對于微短劇出海,他認為,應通過政策扶持,給予短劇出海相應的出海補助、創作補貼,鼓勵拓展國際市場,通過跨國合作和內容輸出,既可以提升微短劇行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又可以傳播中國文化,增進中華文明與海外文明的交流。(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3日 16:22:22
- 2025年04月23日 16:06:53
- 2025年04月23日 14:22:19
- 2025年04月23日 13:39:48
- 2025年04月23日 11: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