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文明遇鑒丨一座石碑,一個航海夢,一部友誼史

        文明遇鑒丨一座石碑,一個航海夢,一部友誼史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王詩堯)如何從一座石碑中,讀出波瀾壯闊的航海夢,見證橫跨亞非的友誼史?

          陳列在福州市長樂區鄭和史跡陳列館中的一座石碑做到了。這塊《天妃靈應之記》碑由世界著名航海家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命人所刻,因此又叫“鄭和碑”。

          《天妃靈應之記》碑高162厘米、寬78厘米、厚16厘米。碑以黑色頁巖為料,碑額正中篆書“天妃靈應之記”,周邊飾以祥云捧月(日)圖案,兩旁陰刻如意云水紋,碑體邊框飾一周纏枝花卉紋。碑文楷書直下計31行,全文1177字,除其中有若干字磨損外,碑文清晰,至今基本完整可讀。

          《天妃靈應之記》碑拓片局部。張斌 攝

          我們現在見到的這塊《天妃靈應之記》碑,實際上歷盡艱辛才來到眾人面前。1930年,福建長樂一位農民在南山天妃行宮遺址(現鄭和史跡陳列館)挖土時發現了此碑,當時的長樂縣縣長吳鼎芬深知石碑彌足珍貴,遂派人將碑移到縣署“思善齋”側。吳鼎芬離任后,此碑因無人看管繼而被亂草掩蓋。

          5年后,湖南湘鄉人王伯秋擔任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長樂縣縣長時,偶然在縣署檔案中看到有關碑刻的史料記載,于是立即派人四處尋找,最終在草叢中發現它。后續王伯秋對碑刻進行摹拓,分寄國內外學者鑒定。

          由于原始檔案被毀,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往返年代和意義,過去一直以乾隆年間張廷玉等人編修的《明史》為準,而這一編纂時間遠在鄭和下西洋之后的200多年。

          《明史》中關于鄭和下西洋的記錄。張斌 攝

          《明史》中關于鄭和七下西洋的記載有不少錯誤。比如《明史》認為,鄭和下西洋旨在尋找建文帝并展示大明兵力。但據《天妃靈應之記》碑記載,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往諸番國,開讀賞賜”。前者的說法是出于政治目的,為后來學者所編撰,后者則是鄭和親自刊記,可信度更高。

          因此《天妃靈應之記》碑成為研究鄭和下西洋最為確鑿可靠的直接“證據”,它的發現在當時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學者們紛紛寫文章進行評述、考證,掀起了以實物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進行研究的新熱潮。

          《天妃靈應之記》碑文分前后兩個部分,詳細記載從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經過和結果,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務等。

          石碑里記載,《天妃靈應之記》碑是明宣德六年十一月,由鄭和親自撰文。在第七次下西洋前,鄭和組織整修圣壽寶塔(又名三峰寺塔)、天妃宮,并在天妃宮左側修建一座三清寶殿。南山上,塔、寺、宮、殿俱全,依照鄭和的話來說,便是“畫棟連云,如翚如翼”,并刻下這塊石碑。

          按照碑文記載,鄭和下西洋旨在“赍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天妃靈應之記》碑載“大小凡三十余國”,鄭和足跡遍及亞非,形成密布于“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網。

          位于福州市長樂區的鄭和史跡陳列館鄭和像。張斌 攝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提到,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p>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濃墨的一筆,比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的航行早了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早了114年。鄭和下西洋時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風運用和航海氣象預測等方面的技術和航海知識,更是在當時處于世界前列。

          鄭和所率領船隊最多時由兩百多艘不同類型的船只組成,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最先進的船隊。

          出于安全的需要,船隊配備了大量武器,曾擊潰過由數千人、數十條戰船組成的海盜船隊。但是,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卻沒有占領一寸土地,只傳播文化與技術,促進交流與繁榮,留下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佳話。

          鄭和下西洋期間,不僅通過多種形式與當地開展雙邊貿易,還向海外傳播中華文明,將中國多領域文化和技術帶入亞非國家,向當地人民傳授鑿井、筑路、捕魚技術,推廣農業技術和農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貨幣、歷法、度量衡等。同時,亞非國家文明成果也傳入中國。中外文明實現雙向交流與共同進步。(完)

        【編輯:李潤澤】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va在线天堂va欧美va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 | 日本系列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伦中文字幕另类不卡 | 伊人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