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舞蹈《錦鯉》如何躍向總臺原創的“龍門”
除夕夜,有11尾“錦鯉”游到了無數觀眾的心里。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唯美、婀娜、寫意、曼妙......這些詞匯伴隨著網友的贊嘆同時出席。這些游曳的小精靈在總臺1號演播廳拍起水花,攜帶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對“吉祥好運”的期盼,向我們游來。
春晚舞蹈《錦鯉》成為除夕夜的爆款節目,是只為春晚限定的“總臺出品”。這是一支高難度+原創技術的舞蹈,也是一支從總臺1號演播廳誕生的舞蹈。支撐這曼妙舞姿的背后,是一種如同“瑞士表”般苛刻精準的技術與藝術的配合,這讓《錦鯉》在“舞林”中攜帶了一縷獨有的“總臺氣質”。就讓我們揭開“瑞士表”的后蓋,看看這部作品幕后的“發條”和“齒輪”是如何有機拼成一體的。
從“掐尖”到原創,
春晚探索全新的舞蹈形式
近年來,全國各大晚會紛紛到市場“掐尖”優秀舞段。《只此青綠》《錦繡》《朱鹮》《晨光曲》等各大舞蹈院團的拔尖作品經過全新的視覺包裝,先后登上總臺春晚,成為年度爆款。
身處“高原”之中,觀眾們還在期待著“高峰”的涌現。雖然春晚這個令人夢寐以求的舞臺從不缺乏佳作,但打造更多“原創”舞蹈的努力始終在春晚導演組醞釀。總臺成立已近6年,經歷了從“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全面升級,各品類原創佳作不斷,春晚導演組立下決心,龍年春晚要打造一支屬于總臺的精品原創舞蹈!
春晚舞蹈總監劉惠子表示,“錦鯉迎春”向來是好彩頭,早在幾年前,心里就種下了創作一段錦鯉舞蹈的種子,這一靈感經過漫長的沉淀和嘗試才得以實現。
《錦鯉》創新在哪里?就新在它前所未見的舞蹈形式。威亞舞蹈并不新鮮,但普通威亞只能完成直線升降和平移,難以展現出魚兒隨波“蕩漾”的感覺。而《錦鯉》中演員的舞步一點一蘸,如同踏著碧波律動,秘訣就在于為該舞定制的原創性技術:在威亞上增加彈簧繩。
經過一系列拉力、彈力、拉破力的測試,劇組選用了一款用于捕捉鯊魚的彈簧繩改裝到威亞上。別小看這一個改裝,它讓演員與威亞之間瞬間有了互相作用力。在傳統的威亞舞蹈中,人與威亞互不作用,人是被動吊起,不必發力,行動軌跡完全被威亞控制;而在《錦鯉》中,人要去“感知”繩索,用強大的腹核心控制去借力或對抗彈簧繩的伸縮,主動控制自己的行動軌跡。
這樣呈現出的“錦鯉”,一下子就有了躍動的生命力。
這一技術的引用是總臺又一次“思想+藝術+技術”融合理念的全新實踐,它打破了傳統舞蹈的運動軌跡和表演空間,創造出“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輕盈步態,實現了總臺臺長提出的要打造“吳帶當風”的氣韻美感。
《錦鯉》一舞驚艷除夕。從舞蹈的“傳播者”到“創作者”,從到市場上“輸入”到向市場“輸出”,春晚正在加快原創的步伐,以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反哺市場。《錦鯉》的編舞湯成龍表示:“如果沒有總臺的大力投入,這個舞蹈是完不成的,我覺得一般的舞蹈院團都完不成這樣一個舞蹈作品的呈現。”
那么,《錦鯉》為什么這么難?
一支用數據“運算”出的舞蹈
演員需要駕馭裝置,而不是被裝置駕馭。威亞加了彈簧繩,駕馭難度幾乎呈指數級增長。
在舞蹈中,彈簧繩的伸縮會在瞬間給出一個強大的助推力并迅速將這個力消解掉。加上威亞線很長,演員蕩出去偏差5度再蕩回來就會偏離目標位置。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威亞拽著“亂飛”,這種對表演精確度的要求在其他舞蹈中極其罕見。
用領舞華宵一的話來說:“落地發力的時機錯過0.01秒,我蹬地就借不住力量,身體就被威亞帶走了。所以我要跟它搶時機,每一次發力都要非常精準。”跳《錦鯉》,要時時刻刻與繩索“溝通和對話”。
在一次次空中發力中,裙子也成了易碎品。為了讓衣裙有最好的滯空效果,劇組選用了最輕薄的真絲面料,結果成了“一次性服裝”。只消一次排練,裙子就會被不同程度地撕破,大家日常的練功裙快被撕成了破布條。
11根威亞,在舞臺上牽住了舞蹈小姐姐,而舞臺后則忙壞了一群小哥哥。威亞技術保障團隊每天都要用數據“運算”這支舞蹈。你可聽說過有哪支舞蹈是“算”出來的嗎?《錦鯉》每一根威亞的運動軌跡都由電腦控制,每個演員的位置、速度、旋轉、滯空時間都有相應坐標,一個演員的僅一次起落就要產生上百個數據。
說《錦鯉》考驗的是“數據”能力一點都不為過。每個演員的身高、體重、力量都不同,不可能一套數據適配所有人,技術人員要根據不同演員發力的舒適感,為每一個人調試程序。威亞起伏時間誤差0.1秒或者高度誤差5公分,都會導致造型亂套,或者讓飛行中的演員撞到一起。
還有一些干擾不斷的“小狀況”,比如彈簧繩在不同氣溫下熱脹冷縮、彈簧繩在一天之內越練越松、演員多吃了點飯體重增加等等,甚至水腫都會影響彈簧繩拉力,這些都在不斷影響數據的錄入。有時大幅改編舞蹈動作,整段程序都要推倒重來。磨合了整整兩個月,才獲得了這一套完全與演員適配的數據。
等到正式演出時,一鍵數控,電腦自動完成威亞作業。而這背后,是一場真正的人與數據的“共舞”。
春晚成了她們大學“第一課”
在萬眾矚目的春晚舞臺上,這樣一支原創的、高難度舞蹈交由誰來演?導演組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只要大一新生。
來自北京舞蹈學院的10個一年級女生做夢都想不到,大學入學才一個月,社會實踐的“第一課”居然是上春晚!為何市場上有那么多成熟的、經驗豐富的舞團卻不選呢?導演組認為,只有新人的“空杯”狀態才有足夠的可塑性,摒棄一切擅長的風格技法,用一種“學生”心態去演繹這種完全不同于傳統地面上的舞蹈。
在五個月的時間里,這些只有十七八歲的、基本功還尚未扎實的女孩們每天克服著恐高、空中懸掛帶來的嘔吐、水腫、胯部淤青等困難。空中的舞蹈看不到鏡子和隊友,旋轉、倒掛一個控制不好就會互相撞架、受傷。
導演組編排了不下1000個動作,但發現很多動作在彈簧繩的干擾下根本無法完成。一開始從編舞到帶隊老師都很沮喪,甚至灰了心,覺得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節目。舞蹈總監劉惠子經過研判,把心一橫,“咱們就拼了,一定能成!”
春晚的舞臺是“有魔力”的,用劉惠子的話說,“春晚這個品牌就是個能量場,1號演播廳可以源源不斷地輸出能量”。對登臺的強烈渴望激發出女孩們巨大的意志力,她們飛速成長、漸入佳境,不僅在春晚留下滿堂喝彩,還留下一段青春勵志的故事。
帶隊老師李銘佳表示,大一的新人能有機會在春晚參演頂級的舞蹈作品,這是無比寶貴的人生經歷,大家都覺得很榮耀,學校高度重視與總臺的合作,甚至調整了學生們的期末考試時間,在保證學業的前提下,全力保障春晚的集中訓練。
這些少女們真的如同逆流而上、中流擊水的錦鯉,在春晚的舞臺上奮起一躍,躍進自己的藝術夢想。
探索屬于總臺的審美表達
《錦鯉》背后所有的技術、難度、艱辛在啟幕的一刻,全部融化在了極致的輕盈、簡約、治愈、欲語還休的意境之中,實現了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體驗,完成了一次屬于總臺的藝術表達。
審美,是創作文藝精品的一個高級選項。導演組希望在《錦鯉》中創造一種中國審美的當代表達。中國歷來有著“神貴于形”“略形取神”的藝術傳統,《錦鯉》不是傳統一板一眼的古典舞表現形式,它更注重“傳神”的感覺。比如魚兒在靜止時一瞬間游走的那種精靈感,會被捕捉融入到舞蹈之中。
但整個舞蹈又不去刻意追求“惟妙惟肖”的模仿,而是注重傳遞“靈性相通”的意象,既可是一群嬉戲的錦鯉,又可是一群鮮活的少女,用相似的美感去戳中每一個人心底的柔軟和純真。
曾寫出《人世間》《孤勇者》《大魚》的著名作曲家錢雷,第一次受邀為舞蹈作曲。當變奏中出現《大魚》的高潮旋律時,很多年輕觀眾心頭為之一顫,感動瞬間襲來,這恰是導演埋伏的“小驚喜”,用一代年輕人熟悉的旋律,讓舞蹈與觀眾產生更大的共鳴。
導演組相信,好的設計“盡在不言中”。就如曹雪芹借林黛玉所言:“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
總臺原創的《錦鯉》是一次創新的嘗試,僅有五個月的準備時間讓它還保留著青澀,不比那些經過上百次巡演的成熟作品“起手就有包漿感”。但它證明了總臺有能力以更多優秀的原創舞蹈反哺市場,像錦鯉一樣不斷躍向創作的上游,為總臺的文藝文化事業打開一片新的水域。(CMG觀察)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7日 14:53:52
- 2024年12月27日 13:25:50
- 2024年12月27日 11:25:45
- 2024年12月27日 10:43:04
- 2024年12月27日 09:00:22
- 2024年12月27日 07:48:47
- 2024年12月27日 07:27:40
- 2024年12月26日 21:37:14
- 2024年12月26日 16:39:09
- 2024年12月26日 15: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