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投資率持續上升,有人擔心過多的資金用于投資會對消費形成擠占效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我國的投資不會擠消費,而且會促進消費。不必擔憂投資率的上升和消費率的下降。
數據顯示,1992年到2005年這14年間,我國的最終消費率由62.4%下降到51.9%,投資率(資本形成率)則在2005年達到41.5%,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4%,繼續保持高增長。張漢亞認為投資率上升,消費率下降,是有兩個大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消費率下降的階段。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看,一個國家在向工業化發展的經濟快速增長階段,普遍存在投資率上升和消費率下降的現象。如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連續6年GDP平均增長10.2%之后,最低的消費率出現在1988年,為60.6%;日本在1961至1970年GDP連續10年的高增長之后,消費率在1970年降至59.7%,是近50年間的最低點。我國目前處于向工業化轉變的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也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和生產能力快速增長,消費需求增長相對緩慢的發展階段,投資增長必然快于消費增長。
另一個原因則是統計數字不能準確反映消費和投資的比率。投資的實際數量統計偏高,對消費的數量統計偏低,此外由于價格的不同也導致了投資消費的比率發生偏差。他認為,有許多費用不應該算入固定資產投資之中。在投資所需要的三大材料中,水泥的需求最能反映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化情況,2005年投資比上年增長26.0%,但水泥產量僅增長10.6%。
在消費的統計方面,一些難以統計的消費則沒有計入。例如城市及其郊區居民出租房屋是租房者的消費,有許多是私下進行沒有通過房屋租賃公司,沒辦法統計。據建設部的統計,2005年居民購房支出達1.42萬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是居民自己居住,屬于住房消費,大于住宅建設投資的數量。這筆費用既沒有計入投資,也沒有計入消費。另外還有居民在教育等方面的額外支出也難以進入消費統計的數據之中。
張漢亞說,近幾年我國的消費總量每年以超過GDP增長2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增長,消費率下降是由于投資增長速度更快。從我國的現狀看,除了住房還難以全面滿足需求外,絕大多數的居民消費都不存在供應緊張的問題,而且許多消費品供大于求,在原材料價格等生產成本上升的情況下,仍然降價銷售,消費不可能更快增長;另一方面由于教育、養老等預期開支和缺少合適的消費熱點而使消費不能隨收入同步增長。因此,不是由于投資過多擠了消費,即使我們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增長,消費也不會以超過目前的速度增長。(方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