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帶著馬云、江南春這樣的商業巨擘,以及馮小剛、黃曉明這樣的影視明星,華誼兄弟尚未正式登陸資本市場,卻早已紅透了半邊天。
在目前已發行的28家創業板新股中,華誼兄弟以1928.6億元的申購資金成為最受投資者追捧的企業。其中,華誼兄弟吸引了1565.03億資金參與網上申購,也是28家創業板企業之最,很有些“鶴立雞群”的意思。
在洶涌的資本和燦爛的星光背后,這家年歲并不算大的民營企業,將全中國投資者目光的焦點引向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行業——電影。
21世紀以來,中國的電影票房一路上升。去年,中國電影年票房超過40億元,創下新高。業內人士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電影業才剛起步。申銀萬國則在研報中樂觀地指出,未來5年,我國電影行業的年復合增長率將保持35%,預計到2014年,國內票房將突破200億元。
與此同時,中國電影工業的產業鏈也日臻完善,換言之,未來200億元的年度票房,早已有了成熟的分配機制。
率先上市的華誼兄弟代表著電影的制作環節,而據記者了解,電影發行、放映等環節中的“大鱷”,也在紛紛進行上市的準備。
“中國電影業里好像一夜之間多了無數資本高手,拿著大把資金攻城略地是現在的主題,這在十幾年前根本無法想象。”浙江星光院線總經理富海芳說,資本的涌入,讓這個行業生機勃發,同時也變得撲朔迷離。
華誼兄弟融資之路
華誼兄弟無疑是資本市場上的佼佼者。
1998年,前身是廣告公司的華誼兄弟開始投資電影,而且一口氣就投了《沒完沒了》、《鬼子來了》和《荊軻刺秦王》三部后來口碑都很好的片子。其間,王中軍曾和主營地產和金融的太合集團合作,在2000年3月各出資2500萬元,組成了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王氏兄弟持有50%的股權。2001年王氏兄弟又從太合控股回購了5%的股份。通過這筆投資,華誼兄弟至2004年年底,投資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并開辟了中國賀歲片的模式,而票房收入,也從《大腕》開始,到《天下無賊》一路高漲。而在演藝經紀方面,華誼兄弟2000年底買下了一個經紀公司,經過幾年發展,其簽約演員已包括周迅、李冰冰、黃曉明、陳道明、胡軍、王姬等40多位。
但此時,靠單純的自身積累已經無法滿足王氏兄弟的胃口,而且由于電影屬于高投資、高回報行業,前期需要大量資金作為杠桿投入,因此王中軍還是利用自己和一些企業家熟絡的關系,引入新的投資方。比如在2004年到2005年前后,就引入了TOM集團、雅虎中國、分眾傳媒等傳媒集團和其他金融投資機構,隨后更是年年都有大動作。
在華誼兄弟上市前夕,王中磊作了自我總結:“從2004年開始,資本的力量在華誼的理念中變得非常重要。”
而事實上,高成長高收益的中國電影產業,也讓華誼兄弟的融資之路走得異常順利。
其保薦商中信建投證券投資銀行部高級副總裁莊云志日前表示,華誼兄弟2009年凈利潤預計將超過8000萬元。
東方證券在其研報中稱華誼兄弟為影視娛樂業的“領頭羊”。“綜合公司電影、電視劇的拍攝計劃,并根據其投入的合理預期,我們預計,公司未來三年凈利潤將分別達到0.82、1.56、2.16億元,折合發行后攤薄每股收益0.49、0.93、1.29元。”
50元票價如何分配
華誼兄弟的強勢,從時下熱映的大片《風聲》的表現可見一斑。
“據說華誼自己定的目標是兩個億元,現在放了快三個星期,已經大大超過一億元了。”富海芳說。
但票房并不等于華誼兄弟的收入,若以《風聲》50元一張的門票計算,華誼兄弟的進賬大約只有20元。
“現在國內電影的流通,基本要經過四個環節。”富海芳說,“首先是制片方,簡單說就是拍電影的;然后是一級發行商;然后是院線,也相當于二級發行商;最后是大大小小的影院。”
他告訴記者,按照目前的慣例,影院基本可以拿到票房收入的一半,然后是院線,大約可以拿到5%至7%,而制片方可以拿到30%至40%,剩下的歸一級發行商所有。“《風聲》這一檔次的大片,分成比例基本就是如此。雖然具體的比例都是要談出來的,但行業的大致比例就是如此。”
若以此比例計算,電影工業當然可算是黃金產業。以剛剛下片的《建國大業》為例,總票房超過4億元,總投資才3000萬元,資金運作周期不超過兩年,可以說,《建國大業》從制作、發行一直到放映的各個環節上的商家,都賺得盆滿缽滿。
“前不久國家剛剛出臺了新的法規,以后的分賬比例或許會進一步向制片方傾斜,以鼓勵制作。”富海芳說,“但總體來說,這個行業每年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長,還是足夠讓人羨慕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