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7日,湖北宜昌,建設中的商品房。據中國指數研究院信息中心的最新監測顯示,2009年5月份,中國30個主要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面積環比漲幅超過10%,房地產市場出現回暖跡象。與此同時,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土地市場無論是面積還是成交價格正逐漸呈現上揚走勢。 中新社發 劉君鳳 攝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在世界金融危機仍在持續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卻出現了一系列“回暖”的指標。7月3日,A股市場再次站上3000點。此前一天,北京的新“地王”再次誕生。此種經濟“見底復蘇”,是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結果,還是市場的自我恢復?這種恢復是否具備逆全球經濟之勢而漲的持續能力?很顯然,對這些問題的判斷,不論是來自經濟學家,還是實體經濟內部,答案并不一致。
基于此,《中國新聞周刊》調查了A股市場、房地產市場、外商直接投資比較集中的蘇州工業園,以及民營經濟的活躍之地浙江寧波。我們試圖去觀察,在這些市場和地區內的微觀經濟主體內部,其真實的經濟生態是什么,以及形成這些生態的制度性、基礎性因素又是哪些。我們相信,只有經濟結構的不斷改善和市場基礎的不斷完善,中國經濟才能避開前行路上的一些風險,并真正恢復其持久的活力和源源不斷的生機。
經濟回暖了嗎?
著重于短期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式救援”,仍然難以破解中國經濟長期面臨的困局——內外結構雙重失衡。“經濟回暖”前景尚難明朗
激辨“回暖”
在上海港,堆積如山的集裝箱高聳在碼頭旁,絲毫看不出經濟危機的痕跡。
不過這些集裝箱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空的。自去年11月份以來,中國貨柜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營運商——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就允許貨柜公司以超低價將空柜置放在碼頭。中國其他的重要港口:大連港、天津港、寧波港都對客戶提供類似的服務。
此前,中國港口協會稱,今年5月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近4億噸,創歷史新高。港口吞吐量被公認為重要的經濟先行指標之一。最先報道此事的美國《華爾街日報》稱,中國港口營運商過去一直試圖要解決該國出口下滑,以及隨之而來的貨柜運輸量銳減問題,上海港口營運商因上海的國際航運中心的定位,承受的壓力更大,因此出現了“造假”的舉動。
輿論更大的擔心則在于,整個中國經濟是否如這些空集裝箱一樣,只是表面風光。為實現2009年的經濟增長8%的目標,中國政府啟動了龐大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并令國有商業銀行釋放出巨額資金,配合這些項目的完成。不過,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諸如用電量下滑、而工業增加值驟升等大量看似相互背離的數據,進一步加大了外界對于中國經濟真實走勢的疑慮,關于中國經濟走勢的預測也變得極具爭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