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六千高點上的時候,恐怕沒有多少人想到,股市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展示出一個與預想中截然不同的景象:大量股票下跌過半,基金跌破1元面值。在這個充斥著“打折股票”、“毛票基金”的投資市場,投資者應該何去何從?在這個多空激戰的時期,是不是已經出現了抄底的良機?“打折”股票基金,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強烈購買沖動?記者采訪了一些專業人士,他們希望投資者不要貪小便宜,三思而后行。
困惑中的散戶
打開炒股軟件,股民錢鈞又一次開始發呆了,面對紅紅綠綠的屏幕,他心中的疑惑越來越大。看著心儀的股票忽低忽高,他想學學巴菲特,來一次“別人恐懼我貪婪”。然而看印花稅下調都只能掀起一兩天狂熱,小錢第一次感到,原來做個“股神”需要很大的勇氣,他不得不承認,在“別人恐懼”的時候,他也“貪婪”不起來了。
不斷下行的A股市場,創造了不少“打折”股票,比之去年10月的6000高點,“半價”股票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即使是被市場看好的藍籌股,也出現了一批下跌70%左右的“難愁股”,而在這其中,部分股票的動態市盈率已接近理論安全線。
“到底該不該買?”這樣的疑問充斥著所有的股票論壇,“打折”股票的誘惑不僅僅是對于那些空倉等待機會的人。一些已經深套股市的股民,把購買“打折”股看成了他們心中自救的惟一途徑。然而此打折非彼打折,即使印花稅的降低為斬至一半的股市帶來了新的生機,許多人仍不敢出手。
打折股仍不便宜
4月24日,印花稅降回千分之一,一時間漲停股票如過江之鯽,當天深滬兩市均創出歷史第二大漲幅。而就在北京月壇附近的一家證券交易所里,大多數股民的心態并不狂熱,甚至有些股民表示并不看好后市。之后的幾天,股市的走勢印證了這些股民的看法,雖然基本止跌,但所謂的“大反彈”,連影子都沒有見到。
“現在開始總結誰誰誰打了折,為什么不算算,從998點開始,這些打了折的股票漲了多少?”一些在兩個月前還被稱為“鐵底”的點數,如今看來變得遙不可及。而這一切,被投資者歸因為去年的瘋狂,正是對上市公司價值的瘋狂透支,導致了如今的大幅下跌,而這其中,新科“三折”股中國石油的經歷最能說明一切。
“我是站在中石油的高崗上,24塊錢我補了第一次倉,前兩天破發了,我想總不至于再跌,又補了一次。現在有人告訴我H股才10塊港幣,我這個恨啊。”坐在北京的交易所里,李晶璞的心早就飄到香港股市,他最近學會了個新名詞——A/H股溢價,“你說為什么打折?明擺著,原來那是忽悠咱們吶!”
“一開始說4500是底,然后說3500是底,現在連3000都跌破了。”網友“不牢不套”的抱怨反映了不少投資者的心態,在分析師們一次次拋出的“鐵底”被擊破時,投資者的信心已大打折扣,“現在專家又跑出來說‘超跌股有機會’,誰知道超跌股會不會再超跌啊?”
“價廉”未必“物美”
在著名財經評論員葉弘的博客里,有著這樣一段話:“有不少人比商家更聰明,他們冬天買夏天的衣物,夏天買冬天的衣物,反季節消費,中間的差價很大。這樣的消費者有點類似股市中的價值投資者。這樣做的前提是:一要耐得住寂寞,二要有閑錢,三要有眼光。”在超市,打著“三折”標牌的商品,一定會被搶購一空,不過換到股票市場,這樣的規律顯然不再適用。
眼看著手中的股票日漸縮水,投資者將注意力放回到“價值投資”這棵稻草上,一只股票的長期走勢,“拼”的是企業基本面的牢固,“價廉”未必“物美”,這樣的共識正在確立。
“我建議大家還是再等一等,觀望一下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平安證券投資銀行部的凌愛文向記者介紹,由于目前市場拋售壓力較大,任何一次反彈都可以看到出貨的跡象,做空仍是主流方向。在這樣的大形勢下,散戶沒有必要去冒這個風險,“等待是最好的方法。”
對于“打折”股票,凌愛文表示價格并非衡量股票的標尺,市盈率、企業所在行業未來的成長性,應該成為投資者衡量股票價值的標準。而目前顯然還不是最好的機會,“打折”股票還有可能繼續打折,而下一輪的機會,還會出現在企業發展前景光明的藍籌股中。
“毛票基金”不惹人愛
跌跌不休的股市創造的不僅僅是打折股票,還有“毛票基金”,甚至有兩只基金在上周“破六”。基金一季度報告中透露,單邊下跌的A股市場使得58家基金公司旗下的346只基金,共虧損6000多億。
“你說這專業人士把錢越炒越少,讓我們怎么辦?”手里拿著銀行發的新基金介紹,劉雅靜一臉迷茫,她“有幸”成為了毛票基金擁有者中的一員,而對于五毛基金,她表示絕對再也不會出手了,“還是看看吧,五毛凈值太嚇人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清盤了。”
雖然目前股市有回暖跡象,但基金的春天還沒有再次到來。在記者采訪的大多數投資者中,都表示對“五毛基金”沒什么興趣,凈值低未必有投資價值的理念,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號稱在股海操練了五年的老崔更是直接:“說句實在的,五毛基金不就說明基金公司能力不行嗎?誰還會去買呢?”
凌愛文介紹,前一段由于股市普跌,一些基金跌破一元凈值也情有可原,而基金在前一段的調整中已降低了倉位,風險相對已經降低。不過投資者還是應該以觀望為主,等待入場的機會。(記者 吳楠)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