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破百·資料
世界石油產量歷史變遷
1920年世界石油生產僅為0.93億桶,1921年突破億桶大關,1950年超過5億桶。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石油生產以年均增長約1億桶的速度激增。
1979年,世界石油生產創歷史新高,達31.7億桶。80年代以后,世界石油生產在經歷一番衰退后,又經歷了曲折的演進。1997年再創歷史新高,達到35億桶。1999年世界石油生產達32.28億桶,平均每日產量為7500萬桶。
歷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1950年至1970年期間,全球石油價格是“地板價”。1950年,每桶石油只有4美元,1970年降到“桶底價”,每桶石油只有1.6美元。
1973年10月16日,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機”爆發。中東戰爭中,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采取減產、提價、禁運以及國有化等措施開展了一場震撼世界的石油戰爭。當天,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五個阿拉伯國家和伊朗決定,將海灣地區的原油市場價格提高17%。隨后,歐佩克宣布立即減產,并每月遞減5%。10月18日,阿布扎比宣布停止向美國供油,更多阿拉伯國家緊隨著中斷向美國供油。
國際油價迅速升至每桶9美元,美國政府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并開始一系列節油和省電舉措。其中包括減少航班,限制車速,對取暖用油實行配給,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戶外燈光廣告等。
有資料顯示,經歷這一石油戰爭后,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危機促使美國成立國際能源機構,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石油危機。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8年伊朗局勢驟變,親美派巴列維下臺,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隨后兩伊開火,原油產量從每天的580萬桶驟減至不到100萬桶。油價從1979年的每桶13美元暴漲到1980年的每桶34美元,西方國家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伊拉克攻打科威特,受到國際社會制裁,第三次石油危機爆發。伊拉克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再次狂飆,一度沖上42美元高位。國際能源機構立刻啟動緊急預案,每天投放市場250萬桶,油價在一天之內深度跳水十多美元。沙特等阿拉伯國家迅速增產,油價在不長時間內得到穩定。
油價破百·影響
匯率
人民幣昨天連破兩關
繼前日突破7.30的關口后,人民幣匯率昨天繼續昂揚上升的勢頭,接連突破7.29和7.28兩大關口,以7.2775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單日升值幅度高達221個基點。
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2008年1月3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2775元,1歐元對人民幣10.7118元,100日元對人民幣6.6458元,1港元對人民幣0.93151元,1英鎊對人民幣14.4255元。
除了貿易順差居高不下、外匯儲備規模日漸龐大的壓力之外,從去年年底開始的這輪人民幣快速升值無疑與屢創新高的CPI有關。專家普遍認為,人民幣加速升值有助于抑制通脹。因為加快升值可以抑制出口鼓勵進口,從而擴大國內供給并最終平抑物價。此外,央行先后六次調整人民幣利率使中美利差不斷縮小,而美元在全球范圍內的走軟推動了人民幣匯率加快升值。
花旗、美國銀行、德意志銀行和渣打銀行的經濟學家都預測今年年底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應該在6.8至6.9之間。
金價
國際金價昨天再破80年新高
北京金價每克上調7元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