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外匯局發出警示:國際熱錢正在流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在對沿海10省市的外匯資金流入和結匯的專項檢查中發現,貿易和投資項下確實存在資金異常流入現象。據統計,今年僅半年的時間就有逾千億美元的國際熱錢涌入中國,不得不引起警惕。
半年千億國際熱錢涌入
今年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的大幅度增長再次引發對國際熱錢的關注。一季度中國新增外匯儲備1357億美元,而同期貿易順差僅為464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159億美元,差額達734億美元,占新增外匯儲備的一半以上。而根據海關、商務部公布的上半年數據,2007年增長的外匯儲備中,有1209億美元至今無法準確地判斷其來路。分析人士認為,1209億美元主要是各種渠道混入中國的國際熱錢。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中國內地資本項目的外匯收支實行嚴格管理,國際熱錢很難通過合法途徑進入中國內地。那么這半年千億美元的國際熱線是怎樣涌入中國內地的呢?本報記者詢問了有關金融專家得知,在對人民幣升值心理預期持續的情況下,大量國際熱錢通過合法、非法途徑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套利、套匯,最典型的渠道有:
合法渠道——通過投資渠道從資本和金融項下進入中國。其中,直接投資是熱錢進入中國的一條重要的合法途徑。國際短期資本可以利用中國內地對外商直接投資外匯流入沒有任何限制的政策,很便利地流入,并通過銀行套換人民幣。其次,國際熱錢還可以通過QFII制度以間接投資方式把外匯轉換成人民幣資產。中國內地自2002年開始實行QFII制度,該制度的最大風險莫過于外資進入后對本國證券市場和外匯市場產生的沖擊。它使得短期資本具有進入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的合法渠道。
非法渠道——通過貿易渠道進入中國。其中包括,通過境內的對外貿易企業虛報貿易出口,如提高出口商品的價格,低報進口價格;預收賬款和延遲付匯,通過編制無貿易背景的假合同,讓國外公司以“預付貨款”的名義將外匯匯入國內,再結匯成人民幣存款;經常賬戶下非商品貿易款,如國外匯款、轉移支付等。
分析人士指出,對于可能已涌入股市、樓市等市場的熱錢,除了采取措施提高匯率彈性增大短期資本流出的風險、加強對短期資金流入和結匯環節的管理之外,建立跨部門的熱錢監控中心十分必要。
狙擊將是場“持久戰”
國際熱錢流入的后果可用“危害廣泛”四字來概括。國際熱錢的流入加劇了人民幣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進一步惡化了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其次,國際熱錢自身追逐短期投機利潤的特性,決定了其規模的大起大落,這會對金融當局的貨幣政策產生嚴重干擾;再次,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流出會對國家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仡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非正常外資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熱錢的流入還違背了利用外資的目的,助長了投機之風。利用外資的目的本是為滿足生產建設的資金需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但是國際資本劇烈套利活動所追逐的是高額的投機性利潤,使得投機之風盛行。而套利活動結束,熱錢將獲利退出,套取大量外匯逃走,這種高額利潤的獲取是對國民收入的掠奪。
為了遏止熱錢的流入,外匯局針對異常和違規外匯資金流入及結匯的檢查一直在持續進行。盡管如此,有關專家還是指出,目前控制熱錢的政策出臺有相當難度,中國面臨進一步改革金融體系以及對外開放的壓力,中國必須遵守規則實現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在這種情況下,就難以完全阻擋國際游資的進來。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經貿研究部梅新育認為,要想徹底消除國際游資進入是不可能的,因為游資問題的根源是國際資本的流動性過剩造成的,這些過剩的流動性需要各國央行來協同解決,而且各種政策不可能一下子就對游資發生效應,必須長時間的去調整,進而防止流動性氾濫成災。
隨著中國經濟體在本世紀的迅猛發展,中國經濟在今后數年內都要面對國際熱錢的不斷涌入。因此,狙擊熱錢將是一場持久戰。中國監管部門和實體經濟在接受熱錢沖擊挑戰的同時,必須盡快學會主動靈活地與之打交道,這才是熱錢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最大考驗。(記者 趙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