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遐利告訴記者,直到最近,南義鎮規模養豬的總量才達到去年疫情前的水平。個中原因,除了仔豬空當原因外,疫情對專業戶造成的心理陰影也是其中之一,“大家都很謹慎呀,怕投入太多再來一場病。”
養豬戶生豬出欄同比增長25.5%,生豬存欄同比增長15.18%。
散戶養豬只為過年
與規模養殖戶在謹慎中恢復元氣并在豬肉價格高漲時期得到回報相比,散戶的積極性明顯不夠,在這一輪豬肉漲價中,養豬的農民并不是獲益者。
同樣在南義鎮,據獸醫站的技術員告訴記者,現在散養戶占整個生豬養殖的比例約為40%,而且還繼續呈下降的趨勢。“在江西,農民本身就有‘養豬為過年’的習俗,這決定了他們養的豬不會太多。十幾年前,還有不少農民一戶養2~3頭,但現在最多就養一頭豬了。”陳劍平說。
農民養豬數量的減少與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記者調查的瑞昌市肇陳鎮,任何一個村都有數以百計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而一直以來,農民養豬用的不是飼料,而是用紅薯、蘿卜等農作物,年輕勞動力離開土地,最直接導致的是沒人務農,不少土地拋荒,養豬量自然就減少了。“現在一般的農村家庭,都是老年人帶兩個小孩的結構,怎么會有力氣再養豬?”陳劍平解釋說。
另外一個影響散戶養豬的原因是仔豬價格的高漲。“一個月前,我買了一只豬仔,花了700塊,要擱在去年,可以買一頭豬了。”肇陳鎮建萍村村民黃太應對記者這樣說,他坦承自己“不是不想養,而是養不起”。
散戶“一戶養一頭豬”的結構決定了根本沒有生豬流到市場,這些豬都是農民在春節前殺掉制作成臘肉以備自用。
另一個制約散養戶養豬的原因,也在于傳統養殖成本太高。江西農村一直靠農作物養豬,不但成本高,還比飼料養豬要長得慢。加上農民沒有防疫意識,遇到疫情根本沒有任何抵抗力。
“在農村防疫系統,大多數獸醫靠的是自行收費養活自己,政府財政投入太少,獸醫人員待遇沒法保障,工作積極性不高。我們到農村打疫苗,收費2元,老百姓還說我們是‘搶錢的’,工作太難開展了。”瑞昌一個鄉鎮的獸醫站站長這樣對記者說。
規模養殖可左右肉市
從1998年春節過后到深圳肉聯廠學習養豬開始,柯遐利進入養豬行業將近十年。這十年中,豬肉價格就一直在上漲和跌落之間反復,經過了一個又一個輪回,一批批養豬戶在市場的輪回和疫情的突發中黯然退出。
近兩年,柯遐利算是明白了,要想在養豬行業長期立足,并獲得話語權,必須擴大規模;中小專業戶要想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就必須團結起來。2001年前,柯遐利在南義鎮開始養豬,迅速形成了規模效應,至今帶動了125個規模養殖戶,前兩年,他又把其中的96戶拉到一起,成立了一個“養豬協會”。
其實,讓柯遐利擔心的不是市場,自他養豬開始,就沒有為生豬的銷路發過愁,都是人家找上門來要豬。“民以食為天”,柯遐利說自己對市場有信心。物極必反,養豬也一樣,有高峰,必然也有低谷。
“去年到南昌開規模養豬會議時,同行都說我運氣好,生豬在6.2元/公斤的谷底價時,我一頭也沒賣,一直堅持到了后來價格上揚,而很多人在價格谷底時全賣光了。”
其實,柯遐利自己很清楚,養豬也要敏銳觀察市場。“前兩年養豬很亂,一窩蜂上來,一窩蜂下去,這必然導致價格起伏太大,很多養殖戶就這樣被淘汰了。”
從今年4月份開始,豬肉價格陷入了一個可怕的漲價狂潮,以高速度一路飆升,生豬價格目前已經超過15元/公斤,很多人揪住這個機會大量開欄放豬,“狠狠地賺一筆”。但柯遐利不急,因為他堅定地認為豬肉價格會繼續漲。
在柯遐利看來,現在是到了向規模化、工場化、集約化轉型的時刻了。今年4月,南義在九江地區第一個成立養豬合作社,目的是集中養殖戶的集體力量,謀求市場的話語權。
據江西省農業廳畜牧部門統計,今年江西全省畜禽養殖小區增加了86個,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大型養豬場新建38個,部分市(縣)規模養豬比重占到80%以上。
行業人士分析,隨著散養戶所占的比例減小,規模養殖在逐步擴大,規模養殖在左右肉市的同時,相對能更好地避免肉價的大起大落。(柯學東)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