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同臺打擂,誰能拔得頭籌?
自去年年底全面開放之后,四個月的時光已經過去。一切都順理成章,但“戰爭”似乎并沒有像人們料想的那樣硝煙彌漫。
外資銀行開始頻頻出招,就連一向以穩健著稱的花旗也準備大施拳腳了。花旗先是成為首批進行法人銀行注冊申請的外資銀行;接著,其中國區消費金融業務總裁李亞文又表示,該行在中國發展,高端客戶和普通客戶都要考慮;最近,它又看中了利潤豐厚的中國豪華車市場,通過股權合作的方式入股了中國最大的寶馬授權經銷商——北京燕寶汽車公司,其勃勃野心可見一斑。
渣打銀行不甘示弱。近日,其行政總裁冼博德在訪華時透露,在獲準在華成立本地法人銀行后,渣打計劃把全國的分、支行的數目在年內增加到40個,并有計劃地把現有的三個代表處升格為分行。東亞銀行也期待4月2日“翻牌”的那一天,能在現場辦理第一筆不受金額限制的本地居民人民幣存款。荷蘭銀行的職員更是跑上了北京街頭,向行人散發傳單。各外資銀行仿佛都已耐不住性子,竭力向人民幣零售業務沖刺了。
然而,中國的民眾并沒有預料的熱心。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的一項調查表明:54%的高收入者擔心外資銀行收費過高,對是否在外資銀行開戶持觀望態度。因為就算是外資銀行調低了貴賓理財門檻,5萬美元~10萬美元的總體門檻水平也讓普通老百姓覺得十分遙遠。況且收費較高,比如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規定,開戶三個月后,對于日均存款額低于等值1萬美元的普通客戶,月收50元賬戶費;日均存款額低于等值5萬美元的貴賓客戶賬戶,月收100元賬戶費。加上外資銀行網點很少,普通老百姓還是很難“親密接觸”。
難怪一位外資銀行的高管坦言:“狼來了”的比喻有點夸張,中外資銀行之間仍將長期保持相安無事的關系。
業內專家也表示,對于中資銀行來說,外資銀行的存在只是把“蛋糕取出了一小塊”。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更是胸有成竹:中資銀行不會敗給對手,不過零售業務將成為大家競爭的重點。
中資銀行的自信來自于自己的實力。自2001年中國入世后,中資銀行便馬不停蹄地改革發展。這幾年來,逐漸具備了與外資銀行競爭的條件。尤其2006年,表現令人稱嘆,建行、中行和工行先后成功上市,取得驕人業績。
中資銀行自有中資銀行的獨到之處。
土生土長的中資銀行,對本地客戶更加了解。比如,中國大多數客戶風險意識不強,中資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就多為保本型,更易為本地客戶所接受。還有更顯而易見的優勢,即中資銀行的網點遍地開花,自助銀行和取款機的數量很多,取款或刷卡都很輕松方便。相對來說,外資銀行的網點就少得多。即便是在上海這樣的金融中心城市,像花旗這樣的大行也不過四五個網點。而任何一家外資銀行想在中國建立足以和國有商業銀行相媲美的網點,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和數億美元的金錢,絕非易事。
或許中資銀行的發展歷史短,但可以通過學習外資銀行的先進管理經驗,就少走了很多彎路。拿信用卡來說,在國際上已經有了70年的歷史,但招行用了13個月就推出了一卡雙幣的信用卡,這樣的速度令中資銀行面對挑戰時更有底氣。
外資銀行優勢之一便是資金實力雄厚,要知道一家花旗銀行的資金就相當于四家國有銀行資金總和。但外資銀行若想在短時間內發揮母行的優勢,并不太現實。我們正可以利用此段時間學習他們的管理方法、先進技術,為我所用。
正如龍永圖所言:對中國企業而言,其中一大好處就是外來壓力逼著企業走國際化道路和增強競爭力。
的確,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的影響更多的像是一針“變革催化劑”。外資銀行并非神話,中資銀行也并非一無是處。“狼來了”不過如此,我們要做的就是更好地“與狼共舞”!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