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那句“狼來了”的驚呼聲仿佛還在耳邊回響。伴隨著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幾乎眨眼之間,眾多外資銀行就倏地出現在眼前了。
其實,這沒什么好奇怪的。要知道外資銀行早已在中國潛行多年,不作聲張,只因時機尚未成熟。
早些年,北京中糧廣場匯豐銀行的閃爍霓虹招牌對我們來說有些陌生和神秘。那個時候其來華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自己的全球客戶在中國的業務,對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顯得那么遙不可及。1980年,中國市場上只有一家美國銀行、一家法國銀行、兩家英國銀行和兩家日本銀行。可是到了2005年,竟然有400家以上的外資銀行進入了中國市場。
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對中國表示了濃厚的興趣。看看匯豐,先是任命鄭海泉為亞太地區主席,成為首位華人“大班”;緊接著,把成都和重慶代表處上升為分行,并且在上海、北京和天津各設一家分行,可謂來勢洶洶。
渣打銀行也不甘示弱,其在蘇州和成都的分行于2005年正式開業,這樣它在中國已經擁有了10家分行。
到了2006年底,中國履行入世承諾,金融業全面開放,“狼”真的來了!
政府:開放與監管并行
2006年12月11日的確是個里程碑式的日子。大門終被全面打開,外資銀行理直氣壯地登堂入室了!
在這一天,《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和《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同時施行。從這一天起一個月內,外國銀行分行即可辦理中國境內公民不少于100萬元的存款業務;三個月內現有的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和外國銀行分行改制的法人銀行在經過相關批準后可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
此條款一出,匯豐銀行負責人馬上表示:“匯豐已準備就緒”,“與銀監會就本地注冊申請的報批程序保持密切溝通。”
3月5日,匯豐遞交了成立外商獨資銀行的申請,并收到證監會的受理通知。匯豐和花旗、渣打等首批遞交成立外資銀行申請。4月23日,這四家外資法人銀行已經可以為居民全面辦理人民幣業務了。也就是說,本地居民可以到以上外資銀行開立1元賬戶并辦理各項相關人民幣業務。
就在各家外資銀行招兵買馬、躊躇滿志的時候,卻也隱約覺得事實上并不如它們預期的那樣開放。正如龍永圖所言:過渡期后也只是讓在華的外資銀行享有國民待遇,并非全面開放。
的確,對任何一個國家,徹底的開放都是不現實的。在新加坡,對外資銀行的進入限制頗為嚴格。它規定,如果銀行的控制權在政府或者政府代理機構的手里,就不能獲得在新加坡開展銀行業務的資格,以至于中國銀行至今都沒有領到完整的營業執照。不過也有徹底開放金融市場的例子,墨西哥在1994年的金融危機之后,就實施了徹底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最終的結果就是全國六家大的銀行中有五家被外資銀行所控制,對外資的依附程度非常之高。
如何既履行對世貿組織的諾言,又使外資銀行為中國經濟服務,這是個難題。
在這場無聲的博弈當中,中國證監會也越來越表現出了大國風范,借鑒了一些美國的審慎性監管原則,逐漸加快與國際接軌的速度。除了“開業三年,連續兩年贏利”的嚴格要求之外,還對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作了相關限制。比如,經營人民幣或者外匯的衍生產品、結構性交易等業務,都要取得牌照,而此牌照并不容易拿到。
不過中國這么大的蛋糕外資銀行是絕不會放棄的。這不,前幾天,那位被譽為“最了解中國的財長”保爾森再度來華為外資銀行開道,準備游說中方批準美國金融公司在中國營運,甚至在訪華前夕的演講中也表示要呼吁中國政府采取更多措施快速全面地改革外匯體制。
中國市場的重要早就不言而喻。這場戰爭也才剛剛開始。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