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六大“兩難”
管理通脹預期、防止資產價格泡沫與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兩難。
2008年宏觀經濟急劇下降導致了2009年超寬松的貨幣政策,由此釋放的巨額流動性在刺激經濟回升的同時,也推高了房屋、股市價格,進一步演變為2010年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和目前的通脹走高。
目前央行已經采取了連續的緊縮措施來控制物價,但是過分緊縮貨幣政策(包括提高利率和控制貸款額度)可能使經濟增速下滑,在建項目無法完成,銀行壞賬增加,從而為未來的金融危機埋下種子。
財政擴張、經濟結構調整與保持經濟增長速度兩難。
2008年11月的“四萬億”政策止住了宏觀經濟直線下滑,但是也阻礙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2009年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推動,相對于私人投資,政府投資效率更低。
由財政擴張導致的稅收和政府債務增加會使居民的終身財富下降,從而對私人的消費和投資支出產生擠出效應。2008年底通貨緊縮時期,貨幣政策基本處于名義利率為零的狀況,那時公共支出對于消費和投資的擠出效應很弱。但是在目前的通脹環境下,擠出效應會降低財政支出乘數,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
匯率升值與增加就業、保持工業競爭力的兩難。
隨著出口部門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但是升值會對出口工業產生殺傷力,由此導致的結構性失業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在升值滯后的情況下,外匯占款增多,熱錢涌入,這會造成國內資產價格的暴漲暴跌。在貨幣緊縮不力的情況下,會導致高通脹。
無論貨幣對內升值還是對外升值,其結果都是生產成本上升,國際競爭能力下降。
收入分配、擴大內需與提高經濟效率的兩難。
中國收入分配不公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財富分配的差距也在拉大。每一次資產價格的暴漲暴跌,都會導致財富向少數人手中轉移。在金融體系發展滯后的情況下,財富和收入不均會導致消費不足、儲蓄過度,內部需求不足使經濟不得不依賴外部需求實現高增長。而通過稅收等措施改善國民收入分配,不僅會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還可能出現激勵不足、損害經濟效率的問題。
結構調整、節能減排與穩定通脹的兩難。
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等結構調整措施有助于節約能源、保持經濟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在短期降低了生產能力,使總供給曲線下移,通脹走高。比如對鋼鐵工業的整頓就導致鋼材價格的走高。拉閘限電導致了一些省份的“柴油荒”,這又會變相提高運輸成本,進而提升物價。
發展農業與城市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兩難。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產品價格上漲,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但是也會推高消費品價格,造成通貨膨脹。政府通過補貼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可能導致勞動力成本上漲,不利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并且降低出口部門的競爭力。
在諸多兩難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在短期內需要緊縮貨幣以穩定通脹預期,而在長期則需要通過結構調整以轉變增長方式。(仝 冰)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