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創始股東認為,陳曉的計劃將導致國美落后于競爭對手蘇寧。
在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董事長劉持金看來,二者在戰略上的分歧主要取決于從短期看,中期看,還是長期看。從長期看,黃光裕的戰略意圖是正確的,他通過提升市場份額和市場穿透力,來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國美的品牌,而國美管理層推出的5年計劃,縮減門店數量,提高單一門店的盈利能力,短期內可以改善上市公司的業績。
在國美2010中期業績發布會上,竺稼在現場接受媒體提問時表示,貝恩資本不會是國美電器永遠的持股人,一般的做法是5~7年左右退出。
作為一個短期投資者,很明顯,貝恩會選擇短期內提升公司業績的發展戰略,那么,此次雙方和解是否意味著創始股東的戰略將改變?
“目前的談判結果應該是創始股東的底線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分析說。
誰是大贏家
表面上看,和解是一個兩全其美的結局。但董事會人員組成狀況仍為日后的爭斗埋下了伏筆。
在國美電器的董事會名單中共有11人,他們分別是執行董事陳曉、伍健華、王俊洲、魏秋立及孫一丁;非執行董事竺稼、Ian Andrew Reynolds及王勵弘;獨立非執行董事史習平、陳玉生及Thomas Joseph Manning。如果鄒曉春與黃燕虹入駐,目前代表大股東方面的董事局成員也只有鄒曉春、黃燕虹、伍健華三人,略遜于陳曉。如果陳曉和貝恩結盟,那么,創始股東的意見,仍然得不到采納。
現實情況與黃光裕家族此前始終堅持的重新控制董事會的“合理席位”與“陳曉必須離開董事會”等目標相差甚遠,黃光裕家族若想重新掌控國美,仍然要經過一番爭斗。
零售業,向來被視為國家的“消費通路”,被稱為“類金融運作”模式,并被外資PE所覬覦。而國美遍布全國的網點、巨大的現金流融資能力,更被外資所覬覦。掌握了渠道,就掌握了一國的消費結構、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由此形成的產品擴張的業態,要比單一產品經營高得多。
在倫敦花旗銀行分析師梁嘉看來,國美事件真正的贏家只有玩轉資本逐利游戲的貝恩。
此說法在國美剛剛和解后就得到了力證。陳黃雙方妥協后,貝恩財富飆升。11日,國美股價從3.05港元漲至3.24港元,債轉股后,其持股約16.307億股,僅這一日即獲利3.1億港元。假如以當初轉股價1.108港元計算,國美如此動蕩局面,貝恩依然狂賺約34.77億港元。
諒解備忘錄雖然未曾提及陳曉,但他的分步驟離開已成必然。未來,創始股東的爭斗對手有可能轉向貝恩。而爭斗的結果直接關系到黃光裕家族的現實利益。
黃家最關心的是,非上市門店何時、以何種方式注入到上市公司。據了解,這也是雙方談判中的核心矛盾之一。現任董事會希望通過現金收購非上市門店資產,但不可能一下子拿出上百億的真金白銀,如果要通過增發募集資金,必然會導致大股東的股份被攤薄,陳曉和貝恩的地位也會更加穩定;而黃家希望通過換股的方式將非上市資產注入,這樣黃家持股必然會大幅增加,大股東地位和話語權將得到更大的鞏固。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