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限制出口?
國內企業收儲,也許是金融危機下的“臨門一腳”,稀土價格上漲的真正推手,在于扼住了關稅和配額這兩道“咽喉”。?
“指導性”變“指令性”后的2008年11月,商務部對釔、銪、鏑、鋱等元素出口關稅上調到25%,其他稀土元素產品均上調至15%;同年12月,對此前不征稅的金屬鏑鐵和釹鐵硼又追加20%的出口關稅。
2009年,國家工信部制定的《稀土工業發展的專項規劃(2009-2015年)》,更是明確提出2009年—2015年每年出口稀土不超過3.5萬噸。
商務部公開的數據顯示,2001年-2007年,我國稀土產品出口量維持在6萬~8萬噸之間;2008年因市場萎縮,出口配額為47449噸;2009年為50145噸;2010年的出口配額降至為30258噸。
2009年3月,國土資源部下發通知,稱2011年前原則上暫停受理新的鎢礦、銻礦和稀土礦勘查、開采登記申請。
多道“金牌”下發后,中國稀土不再是“白菜價”。對于習慣于使用中國廉價礦物質的生產制造商而言,這些游戲規則的改變如同“當頭棒喝”。
今年8月底,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日方提出“希望稀土占全球產量90%以上的中國放寬出口限制”;之前的8月初,首屆中國稀土峰會,美國稀土權威人士杰克·利夫頓就“今年的稀土出口配額比去年減少了近40%”要求中方給予解釋;而在此之前,部分稀土進口大國輿論“一邊倒”,呼吁政府向中國表示抗議,更有一些企業向WTO發起投訴……中國稀土似乎正遭遇一場由“出口配額”引發的“國際爭議”。
中國在挾稀土而操縱國際市場嗎?
7月底,美國能源政策分析家Marc Humphries向美國國會提交的《稀土元素:全球供應鏈條》中稱,2009年,中國稀土儲量為3600萬噸,占世界36%;產量則為12萬噸,占世界產量的97%。與之形對比的是,美國2009年的稀土儲量為1300萬噸,占世界13%,產量為0;俄羅斯儲量為1900萬噸,占世界19%,產量為0;澳大利亞儲量為540萬噸,產量為0;印度儲量為310萬噸,占世界3%,產量為0.27萬噸,占世界2%。
不是中國在“獨享”稀土資源。
一系列稀土大國“產量為0”的背后,一方面是這些國家“雪藏”自身資源,另一方面,中國稀土如潮水般的資源、白菜式的價格,大可不必自身開采。
“中國以1/3左右的儲量,供應全球90%左右的生產,非常態。”在采訪中,大多官員與業內人士對國家收緊稀土出口配額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不管是環境保護需要,還是結構調整需要,中國有權提出自己的產業發展戰略。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也有一些行業人士認為,“不能過分限制出口”、“出口政策不宜頻繁變動”、“稀土不稀、部分可以賤賣”、“出口有利于加強國際合作”等。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