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田爆出召回門事件之后,如何更好地維護中國消費者的權益,3月14日,浙江省工商局發布了《豐田召回事件浙江消費維權措施通報》,明確提出五條應對措施,其中包括敦促豐田公司加快浙江RAV4問題汽車召回的處理進度,并要求豐田公司對消費者因此召回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隨后,浙江省工商局與豐田公司展開了艱難談判。這場由政府部門出面的集體維權行動究竟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
浙江工商局經過艱難談判最終贏得賠償
徐建明:豐田4S店已主動實施了上門召回,補償的方式,包括豐田公司所提供的“三選一”特別服務項目,給禮金券等形式,價值約為200元到300元左右。
4月7日,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宣布截至目前豐田汽車已向浙江省251名車主支付了汽車召回補償。根據消費者在汽車召回過程中承擔的汽油費、誤工費和差旅費等不同成本,豐田予以現金或與損失等價的服務消費券、代金券、代工時券等經濟補償,人均補償金額在300元左右。浙江豐田4S店已經主動實施了上門召回,90%召回車輛維修完畢,32位RAV4消費者獲得了4S店提供的代步車使用。 此外,豐田已經向69名取消RAV4購買意向的消費者全額退還了訂金。汽車召回補償在中國,這還是第一次。
浙江省工商局的局長鄭宇民:跨國公司在中國也有一個轉型升級的問題,在現在的改革開放階段,必須要注重追逐利潤,轉移到以人為本上來,必須要注重占領市場,要轉移到道德重建上來,必須要注意到滿足自我,要轉移到滿足消費者上來。
2010年1月,因為油門踏板,豐田在歐美召回430萬輛汽車,并遭遇美國國會調查。豐田表示,將提供“上門召回”的服務,并對親自駕車返廠召回的消費者補貼交通費用,并在汽車修理期間,提供同型號車輛使用。同時,美國消費者還向豐田提起數十起集體訴訟,索賠金額高達36億美元。4月5日美國交通部宣布擬對豐田汽車公司的大規模召回事件處以最高達1637.5萬美元罰款。
跟豐田公司在美國所給予的召回賠償不同的是,中國豐田車主只能自駕至4S店去完成召回,有時由于零件缺貨,不少車主不得不多次往返維修,而由此產生的相關應交通費用及經濟補償,豐田公司拒絕賠付。
基于眾多消費者的投訴,浙江省工商局和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于3月14日率先啟動“豐田問題汽車消費維權行動”,提出了五項消費維權舉措,其中就包括要求豐田對中國消費者進行經濟補償。
在最初的談判中,豐田公司接受了浙江省工商局提出的制定時間表、上門召回、提供代步車和允許全額退車等前四項要求,但因賠償問題使會議陷入僵局,雙方第一次談判因此擱淺。直到3月29日,一汽豐田才承諾,在4月底前完成對今年召回的RAV4浙江消費者補償經濟損失。
這一消息發布后,引發了社會輿論的極大關注。公眾關心豐田對浙江消費者的補償能否推而廣之適用于全國其他省份?中國第一次出現的汽車召回補償案例,能否推動中國保護消費權益的法制環境邁上新的臺階?不過,具有戲劇色彩的是,兩天后,一汽豐田公司總經理松木秀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卻表示,不會對召回車輛車主給予額外的經濟賠償,而僅僅只是將針對中國RAV4車主推出一個“三選一”的免費檢測服務。
為此浙江省工商局昨天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豐田公司確實承認對浙江的消費者進行經濟補償,事實上豐田公司已經對浙江省過半數的相關豐田車主進行了賠償。但是豐田公司是否會給與其他省市的車主賠償,至今豐田公司沒有表態。
浙江工商艱辛的維權之路
盡管與豐田公司的談判一波三折,但浙江省工商局與豐田公司的談判,還是取得了初戰告捷的成果。他們是如何為浙江的消費者贏得自己的權益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記者:我們都很想知道,在3月29日浙江省工商局與豐田公司的這次約談當中,究竟達成了哪些共識,豐田公司又作出了哪些具體的承諾呢?
浙江工商局局長鄭宇民:一汽豐田方面,它們正式向浙江省消費者作出了七項承諾,那么對召回時間表的問題,上門預約召回的問題,全額退還訂金的問題,都做了非常好的順利的承諾。七項當中第五項就對這個因召回造成的損失的補償的問題,有非常明確地表述。
記者:在你看來,3月29號豐田公司的這些承諾的內容當中,最有價值的是什么?
局長:按照浙江省實施消保法的辦法對消費者作出補償,我覺得這一條應該是有一點含金量吧。同時在第一次會談當中爭議比較多的,最后能夠形成這樣一個承諾我覺得也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3月29日當天,豐田公司承諾補償浙江省RAV4召回車輛車主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國,人們甚至開始討論浙江以外的消費者是否也能享受同等待遇。然而僅僅過了兩天,3月31日,一汽豐田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松木秀明通過媒體進行官方聲明:豐田不會對包括浙江地區在內的召回車輛車主給予額外的經濟賠償。
局長:松木秀明會這樣說,我們不敢相信。如果他真是這樣說的,我想無非是幾種可能:一、他不懂中文,二、他不愿意承擔,三,他們體制混亂。
記者: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叫做“口說無憑,立字為據”,我特別想知道,在3月29號這次約談之后,豐田公司到底有沒有簽署承諾書?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