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核心技術,新項目不斷上馬,地方紛紛自立小山頭,市場需求尚未真正形成……
近來風頭正盛的新能源汽車被潑冷水了!在9月舉行的“2009年中國汽車產業國際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官員不約而同表示,由于近年來各企業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熱情高漲,因此出現了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風險,相關部門今后將加強調控,嚴格新能源汽車的準入門檻和審查,相比以往加油鼓勵的姿態,這樣的表態似乎有為新能源汽車熱降溫之勢。
各地積極上馬新能源車
據各地已經披露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顯示,規劃產能總和已經遠遠超過50萬輛。依托北汽集團,北京市計劃201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至少將達到1萬輛。按照上海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設想,2010年,上海將形成1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能,2012年產能達到10萬輛,2015年升至30萬輛。長安汽車宣布,擬首期投資25億元建設新基地,預計2012年建成投產,達產后新能源汽車產能將達30萬輛整車、100萬臺發動機的年產能規模;最終產能將達到60萬輛整車、200萬臺發動機。吉林省計劃依托一汽集團等企業,2012年形成5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盡管號稱電動車之王的比亞迪汽車未宣布其新能源汽車規劃,但其產能遠遠超過其他汽車企業已不是秘密。
各地方政府對新能源的熱衷絲毫不亞于各企業,北京、上海、重慶等地都成立了新能源汽車聯盟,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巨額財政補貼,以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產能過剩 核心技術缺乏
工信部和發改委的擔心在于各地上馬的新能源汽車遠超過原先規劃的50萬輛。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辛國斌在會上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生產呈現一哄而上、遍地開花之勢。“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在上,一些不具備基本條件的地區和企業盲目創造條件也在上。這在分散技術和資金,減弱研發和產業化能力的同時,也埋下了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風險。”辛國斌透露,相關部門將采取措施進一步明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加強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準入管理。
與工信部步調一致,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說“受市場需求的拉動,一些企業紛紛采取增加投資、擴大產能的措施,汽車產業出現了產能急劇擴大的苗頭。”
讓兩大實權部門工信部和發改委更為憂慮的是,與新能源領域“制造環節過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新能源領域的基礎性研發、終端應用環節的投入與政策安排明顯滯后,許多專家認為,這種“兩頭冷、中間熱”的不協調現象,將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電動車是主要突破口
6月底工信部頒布《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首次界定何為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BEV,太陽能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氫發動機汽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儲能器、二甲醚)汽車等各類別產品。但在眾多的新能汽車中,電動汽車有脫穎而出之勢。
“盡管世界各主要汽車生產國目前仍分別控制和主導著某種汽車發展技術和產業路線,例如日本的混合動力、歐洲的先進柴油機、美國的燃料電池等,但就汽車動力電動化是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這一點上,已經形成共識。”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在“2009年中國汽車產業國際論壇”上稱,“電動車已經被汽車生產國當作振興經濟的突破口。我想2009年,也許2010年將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化的起步之年。”
自去年比亞迪宣布將推出商業化的插電式電動車之后,日產、豐田、通用、奔馳、雷諾等廠商加快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發,積極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化布局。在很短時間內,各大汽車公司與電池廠商的合作配對已經完成,產品上市時間大為提前。
陳清泰表示:“發展電動車應上升到國家戰略。汽車電動化是涉及國家能源戰略的重大問題。”陳清泰說,“中國是電動車所需的金屬鋰和稀土比較豐富的國家,有資源優勢。在傳統汽車技術動力中我們沉淀的資產相對較少,技術轉換成本較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