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一季度開始,政策帶動市場前進就被確定為2009年汽車業的主旋律。多個政策的緊密銜接推動車市在7個月過去后仍然高歌猛進。而專家預測,在今年全年200多萬輛的銷量增量中,至少有100萬到150萬輛是由此政策所帶動的。而每個政策對市場的貢獻有多大?未來將實施的政策能否保證車市的高溫?這些都是目前汽車企業必須了解的。
●政策一: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
實施日期: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
預計全年增量:約119萬輛
貢獻:小排量份額迅速上升
疑慮:明年怎么辦?
貢獻率:★★★★★
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政策絕對是2009年汽車市場的強心劑。2007年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占乘用車市場的份額為57.64%;2008年,份額上升至62%,總銷量為310.59萬輛,而到2009年上半年,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共銷售315.26萬輛,同比增長44.93%,占乘用車市場份額的69.7%,比去年同期市場占有率提高了7.71個百分點。2008年小排量市場在下半年轉頭向下,但即使按照2007年乘用車市場增速最快的1升至1.6升乘用車的同比增幅28.9%來計算,今年這一區間的銷量增長應該有近一半的增量是由這項政策帶來的。
而如果按照全年保持38.93%的增速算,僅1.6升及以下排量的轎車全年增量就可達119.45萬輛。
但另一方面,上半年國內車企的凈利潤普遍出現大幅下滑。而且,7月自主品牌轎車開始被日系轎車反超。該政策終止后,小排量如何填補市場心理的落差已成為目前誰都無法回答的問題。
新政拉動1250億元汽車消費
日前,根據國家相繼出臺的汽車行業刺激政策帶來的拉動作用計算,預計今年中國政府針對汽車行業的刺激政策,將帶動需求達1250億元以上。
中國商務部負責人指出,“以舊換新”的舉措能夠有效刺激汽車消費,以至于西方一些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也開始做出同樣動作。今年3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其中前4項是解決當前拉動內需的政策措施,包括減征購置稅、汽車下鄉、加快老舊汽車報廢更新、清理限購汽車的不合理規定。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政策今年12月31日到期,但隨后汽車以舊換新的政策就開始實施。另外,汽車、摩托車下鄉,鼓勵農民更新三輪車、更新原來的農用汽車這項政策不會改變。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近日指出,相比國外促進汽車業發展,中國政府的政策更加有成效,因為不僅只有“以舊換新”一味藥劑,還有汽車下鄉和購置稅減半雙管齊下。今年3月至7月份連續5個月內,中國汽車的產量和銷量都超過了100萬輛。7月份的最新數據為110萬輛。在全世界汽車工業蕭條的時候,中國的汽車工業能夠有兩位數的增長,確實是政策的拉動和支持。
財政部方面負責人還透露,2009年中央財政通過追加預算,安排汽車、家電以舊換新補貼資金70億元,其中汽車以舊換新50億元。專家預計,汽車以舊換新政策今年或將帶動以舊換新汽車100萬輛以上,汽車以舊換新政策今年可以拉動消費需求1250億元以上。
●政策二:汽車下鄉
實施日期: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
預計微車全年增量:70萬輛左右
貢獻:微車銷量飆升50%,農村市場快速開發
疑慮:新增微車企業蜂擁而入,僧多粥少怎么辦?
貢獻率:★★★
汽車下鄉的拉動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就增量上而言,其貢獻值不比購置稅政策低。2008年,全國共銷售微車130萬輛,只比2007年增長了2%,而今年上半年,國內微車銷量飆升至93.55萬輛,同比增長54.46%,是去年同期60.56萬輛的1.55倍。照此速度計算,全年增量將達到70萬輛左右。
就國內兩家微車巨頭上汽通用五菱和長安汽車來說,前者原定銷售目標是70萬輛,目前已經調整到80萬輛,爭取達到85萬輛,而上半年已經完成了55萬輛的銷售;而長安上半年微車銷量也達到近36萬輛,同比增長62.7%。而這些銷量的背后是農村市場的開發,這對經濟的帶動和汽車消費的普及意義重大。
同樣,這個稍顯“意外”的突然增長也有先天不足之處,由于大部分汽車下鄉的產品都為3萬至4萬元的低端車型,這一領域汽車品牌的營銷和售后服務本身水平就不高,而對于那些廠家為了抓住機遇而在短期內突擊建設的簡易銷售網點,其售后服務的質量可想而知。同時,國內微車產能在下半年呈現瘋狂擴張,產能過剩的后果已隱約顯現。
●政策三:汽車以舊換新
實施日期: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
預計全年增量:100萬輛
貢獻:加快舊車淘汰,帶動新車消費
疑慮:補貼幅度有限,效果能否持續
貢獻率:有待觀望
汽車以舊換新日前在國內正式啟動。而就國外的以舊換新來看,效果確實可觀。不過,首先,國外的以舊換新補貼幅度遠遠高于國內,國內明確規定“以舊換新”和“黃標車補貼”兩種補貼方式只能任選其一,這使得政策效力大打折扣,且在北京等地區,相比之下,目前二手車出售市場的吸引力更大;其次,該政策效力的持續性尚待考察,美國的汽車以舊換新目前已經呈現出快升快落的局面。(記者 劉曉林 沈欣)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