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從東京車展回來,最大的一個體會就是,將來是小車的世界。我所指的小車,并不是我們現在常常說的那些所謂的經濟型車,而是體積更小、技術更先進的小型車——小到甚至不能以當下車的概念名之。
而國際油價,一如我所料的向每桶100美元大關邁進,國內汽柴油價格也同步上調,就更加印證了我的看法。
現在,整個汽車工業都有點為“可持續”而抓狂,于是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似乎成了救命稻草,雖然燃料電池大規模商業應用前景遙遙無期,而混合動力也不過只是可以把礦石燃料消耗完的期限向后延長了一點。
但奇怪的是,許多汽車廠家仍熱衷于推出各種大型SVU和大排量豪華車。即使是采用了最先進的混合動力技術,這些大家伙的油耗仍然比一款普通家用轎車高許多。比如雷克薩斯的RX400H,相比非混合動力版,油耗的確下降了不少,但是百公里實際油耗仍然很難低于10升,這對于一款普通的小車——比如思域或者花冠,就是很高的油耗了。
目前最好的混合動力技術也只能把油耗降低40%,但代價是增加幾萬元的成本?墒,只要把車子做得更小一點,哪怕不采用任何先進的技術,油耗也可以輕易做到百公里5升以內。
這次東京車展,大發的HSC概念車就是如此,它采用一款660cc的3缸汽油發動機、CVT無級變速器,除了裝配了一個怠速停機系統外,并沒有采取什么其他高科技,只是把車子做得很小,質量很輕(車長不到3.4米),但是百公里油耗只有3升。
東京車展上,豐田i-real概念車為代表的未來汽車更加徹底,這種只能坐一個人的“車”,體積小到只仿佛一把輪椅,我們可以想象,無論用什么作為動力,它的能耗都會很小。
現在的汽車工業,基本上都把“可持續移動性”的研究方向放在了尋找替代能源上。這當然很重要,但是我認為這遠遠不夠。人類目前的移動性之所以難以持續,根本原因在于人類移動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要實現可持續的人類移動性,必須從改變我們的移動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入手。
假設我們已經實現了氫經濟,氫作為一種原料的確也是取之不盡的,但提取氫氣的過程一樣要消耗能源(最可行的方法是電解水制氫),會產生二氧化碳。如果以“Well to Wheel(油井到車輪)”全程來考慮,一輛大型SUV,即使是以氫作為燃料,它一樣還是不環保、不節能、不可持續的。
如果我們愿意改變移動和生活方式,那么現在很多困擾汽車工業的難題都將迎刃而解。比如純電動車,一直不被看好的原因是一次充電續航里程不夠。現有電動車一般續航里程是200公里,可是如果我們把車做小一半,那么同樣的動力系統,續航里程就可達400公里。
在東京車展現場,我和幾個同行在議論i-real,一位同行提出質疑:這車連個放行李的地方都沒有,出門購物都沒處放。我說:這車要改變的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未來,滿街都是這種個人走行機器的時候,我們上班不再需要大包小包,我們購物也甚至不再需要去商店,在家通過電子下單,然后自動配送中心就給你送過來了。
很科幻是嗎?可是,如果一個18世紀的老兄來到我們這個到處都是高架路,滿街都是鐵甲蟲的時代,一樣也會覺得很科幻。(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