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7日電 題:車展第五日觀察:豪車、加長、拉皮、減配、縮水——中國人究竟需要什么車?
王槊
豪華車到展后立刻售出是歷屆車展的一大傳統,觀眾們也不再對那些現場擲金的富豪們感到大驚小怪。各地車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中國富豪們證明自己財力的最佳場合,幾百萬數千萬的車也不過是眨眼之間的事。猶記2008年北京車展時勞斯萊斯展出了Ghost的概念車,這款概念車全世界只有兩輛。一位遲到的富豪沒能搶到800萬元的幻影和1600萬元的百年幻影,便開始打這輛概念車的主意。工作人員告訴他,這是一輛全球僅有兩輛的概念車,還不能出售,那位富豪說:“你開個價,多少錢我都要!”到了今年的北京車展,那輛號稱售價近4000萬的布嘉迪也毫不意外地在開展當日瞬間售出——這已經是很順理成章的事。
高價車不愁賣,低價車不好賣,這是中國車市的一大特色,當然這也并不難于理解。對于垂青豪車的富人,金錢對他們而言僅僅是簡單的數字,他們的需求只是在最短的時間里將這些數字換成自己心目中等值的,可以彰顯身份的實物,價格越高他們越興奮。而對于大部分選擇經濟型轎車的工薪階層,一輛車往往意味著一家人幾年的辛苦錢,這筆錢花不花、怎么花、何時花都成了他們需要瞻前顧后的因素,越便宜越算計自在情理之中。
中國車市的另一大特色是無論任何級別的車,到了中國都免不了被加長,這是諸多合資車廠擺脫不了的命運。從經濟型A級車福特福克斯到B機車大眾邁騰,到SUV大眾途觀,再到更高級的沃爾沃、奧迪、寶馬和奔馳,這些在歐美市場從未有人抱怨過長短問題的汽車,到了中國統統加長一截,仿佛中國人比歐美人種還要身高體胖,不加長就坐不進去。而那些之前堅持自己設計原則,不肯對車型進行修改的車廠,這次車展上也不得不放下姿態,推出了加長版。比如奔馳在車展上推出的E系列加長版,與其說是為了豐富產品線,迎合市場,不如說是一種妥協。
縱觀市場上那些加長了的車型,幾乎都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做的修改。說到底,中國人還是太把車當回事,當成“轎子”。既是轎子,自是越大越舒服,越穩妥。而且車加得越長,空間越大,也就意味著級別越高,意味著自己花了A級車的錢,卻開回去一輛B級車,這真是再劃算不過的事。國產的奧迪A4L不就是從A級車被拉成了B級車尺寸之后,一下子變得供不應求了嗎?加長后的汽車看上去的確顯得寬大氣派,可車身結構因為拉長而發生了變化,原本精心設計的配重比例和軸距發生了改變,操控受影響自是難免,油耗也難保不會因為車身的增大而上漲。不過和“級別上升”相比,這些因素早已退居次席,顯得非常不重要了。只是這些加長的汽車讓那些年輕一點,對汽車更了解一點的準車主感到比較郁悶。他們不追求什么豪華氣派宜商宜家,只想一個人舒舒服服開車,偶爾享受一下激烈駕駛的快感,可是他們左右不了執著的車廠和更多車主的大車情結。
至于老車拉皮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幾乎已經說無可說。或許有些車企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頗深,執意認為80、90、和2000年之后的新車幾世同堂圖的是個喜慶,符合中國國情。好在中國車主還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看著不舒服大可不買。只是一些車廠把那些老車經過藝術加工,改名換姓之后再當成新車型賣給消費者,這就有點誤導的嫌疑了。
部分合資品牌引進中國車型的減配、縮水和工藝下降是另一個令人尷尬的特色。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也不是一家的問題。目前引進中國車型的配置和工藝并不存在統一標準,國家也沒有硬性規定,所以大家自然心照不宣,能省則省。前霧燈拿掉省一點,輪轂縮小省一點,發動機指標降低省一點,氣囊減少省一點,ESP取消省一點,行車電腦去掉省一點,組裝標準降低省一點,材料等級下降省一點,這么省來省去,一輛車差點能省出半輛車來。我在車展現場與一位為中國車廠工作的意大利設計師攀談,他毫不客氣地說,中國很多合資車價格看著是不貴,可制造工藝和質量就不敢恭維了。就是這樣的車,中國人還買得趨之若鶩,一些熱門車型甚至還要加價購買。這說明中國車市還是偏向賣方市場,一方面百姓的購車需求仍然旺盛,一些強勢車企可以通過限制生產等方式控制銷售節奏,提升銷售價格;另一方面中國的汽車市場機制不夠成熟,缺乏對消費者利益的有效保護,此次豐田召回事件對中國車主的和對美國車主的態度差異便可看出一二。盡管中國車主后來通過努力爭取了自己的一些權益,但很顯然,如果這些權益寫在規章制度里,消費者也就不用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為爭取自己的權益而東奔西走。
我曾在全世界對汽車最挑剔的國家美國逛過很多汽車市場,和很多車主及銷售人員打過交道。美國人盡管大大咧咧,在自己每天都離不開的汽車上卻明白得很。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車——安全、舒適、空間大、動力足、保養便宜、壞了容易修,這是美國汽車工業在百十多年的發展中大部分普通車主的訴求,而他們很容易在市場上找到這樣的產品。關鍵是,無論是本國還是外國車廠都不敢欺負美國車主,因為一旦車主發怒告上法庭,會跳出一大群人為他們說話,準保讓車廠吃不了兜著走。那么中國人需要什么樣的車?想必和美國車主差別不大。只是何時能容易地擁有這樣一輛讓他們省心的汽車?這恐怕要取決于中國的車市何時才能真正走向成熟了。 (中新網汽車頻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