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造市。
盡管是水到渠成,但絕大部分言論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刺激政策是造成2009年中國汽車市場火熱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在這一年,中國汽車銷量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國內汽車龍頭企業上海汽車市值更躋身全球前十強。證券市場中,中國汽車概念股也一騎絕塵,吉利汽車、比亞迪年內最高漲幅均超過5.6倍,上海汽車最高漲幅超過3.95倍。
而隨著2009接近尾聲,部分汽車產業政策亦將到期,對今年汽車熱銷產生很大助推作用的小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征收、汽車下鄉等政策,接下來會繼續還是取消、汽車政策會怎樣變化,可能會成為影響未來中國汽車業走勢的關鍵。
中國車政舊的將去,新的未出,懸念還是有的,不過,可以令中國眾車企定心的是,2010年車政,扶持汽車產業仍是主旋律,不同的是,可能會更偏向節能環保和結構性調整。
汽車產業發展格局將會如何變化,在這個時點,再次成為業界話題焦點。
日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向國務院辦公廳提交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我國汽車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相關政策建議報告”,對2010年汽車刺激政策提出一系列建議。使得中國汽車產業扶持政策再次成為外界焦點。
2010年,小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征收、汽車下鄉等舊政策何去何從、新能源汽車刺激政策如何深化,成為影響2010年中國汽車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記者獲悉,政府主管部門正在積極安排出臺相關刺激政策,預計2009年底、2010年初將陸續推出相關政策。
零九舊政:幾大政策有得有失
2009年是中國汽車業豐收年,這與中國出臺的一系列汽車產業刺激政策密不可分。中國車企年初戰戰兢兢預計全年銷量突破1000萬輛,年中就將目標調高至1200萬輛,而近期目標再度調高至1300萬輛,不斷調高的全年銷售目標預期,顯示出中國車企的信心。
信心不是沒有道理,隨著汽車企業銷量、利潤增長,中國汽車概念股成為最令人眼紅的板塊。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車、比亞迪年內最高漲幅均超過5.6倍;滬深股市中,汽車股漲幅超過3倍的比比皆是,國內汽車龍頭企業上海汽車最高漲幅超過3.95倍,江淮汽車最高漲幅超過3.23倍,遠遠超過指數同期漲幅。
業內人士指出,“小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汽車下鄉兩大政策對今年車市高速增長居功甚偉,汽車下鄉政策收效卻不盡如人意,其余政策或空有框架或未見明確落實。”2009年汽車產業刺激政策第一炮——“小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征收政策可謂最紅。1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通過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說明:“1.6升及以下乘用車,稅率從10%降低到5%。此措施將從2009年1月20日起施行,至2009年12月31日結束。”
消息一出,以自主品牌汽車為主的小排量乘用車市場迅速翻身。今年1月至10月,全國1.6升及以下乘用車銷售570.1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63.2%。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提升至30%左右,取代日系車成為第一。
第二炮為汽車下鄉政策。即從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國家安排50億元,對農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以及購買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具體標準是“按換購輕型載貨車或微型客車銷售價格的10%給予補貼,單價5萬元以上的,每輛定額補貼5000元。同時,對報廢三輪汽車每輛定額補貼2000元,報廢低速貨車每輛定額補貼3000元。”
在談到汽車下鄉刺激政策作用時,商務部市場建設司司長常曉村指出:“今年農村汽車市場有望突破200萬輛,比去年增長80%。”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則預測,今年,微型客車、微型卡車和輕型卡車三種車型最少凈增長125萬輛以上,起到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作用。僅汽車下鄉一項政策,將使今年我國個人和家庭消費凈支出增長500億元以上,占國內全部內需增長的3%以上。
但提及“以舊換新”政策,業內批評之聲不絕于耳。今年6月,國務院批準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促進擴大內需,鼓勵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實施方案》,規定“2009年在已安排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補貼資金10億元的基礎上,再安排40億元。一是對符合一定使用年限要求的中、輕、微型載貨車和部分中型載客車,適度提前一定年限報廢并換購新車的,給予補貼。二是對提前報廢‘黃標車’并換購新車的,給予補貼。中型載貨車6000元,輕型載貨車5000元,微型載貨車4000元。”汽車下鄉政策的實施期限為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
但半年過去,10億元的補貼居然只用到不足6%。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1月24日,全國申請補貼老舊汽車6990輛,補貼申請金額5843萬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指出,補貼標準偏低制約了該項政策的進展。一輛售價2萬多元的二手車,報廢的最高補貼只有6000元。在巨大的差價影響下,多數消費者寧可在二手車市場上處理舊車,也不會選擇以舊換新。
此外,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鼓勵兼并重組等政策盡管呼聲甚高,但多數汽車企業反映,對企業及市場的實質推動作用尚未體現,部分政策還需要落到實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