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大車市7月的新成績單將于本周揭曉,政策對車市業績的助推令業界紛紛猜測。雖然中美車市正在體會“熱銷”和“滯銷”的冰火兩重天,但是兩國卻不約而同地于7月正式推出了“以舊換新”的補貼政策。不同的是美國政策面對普通私家車,中國政策傾斜商用車;美國的補貼金額上限4500美元,中國政策單車補貼最多6000元。
政策能給車市帶來“繁榮”嗎?從“原創者”德國的實行經驗看,短期內促銷有效,長期效果堪憂。且不說政策落實、補貼金發放需要一個復雜的過程;車價、銷售波動期、經銷商和車企間的利潤分配,車市的各環節間都存在內在規律。如果政策打破了這些規律間的平衡,是否會遭到市場經濟的懲罰呢?
置換一輛舊車補貼3500至4500美元
美欲砸30億美元刺激車市
看到德國、法國的“以舊換新”都大大刺激了車市銷售,美國政府也“有心仿效”。在推出補貼方案后僅一周,美政府就用光了原先預訂的“10億美元”預算,眾議院打算“趁熱打鐵”,7月31日火速通過方案“追加20億美元”。
這項計劃看上去并非僅僅是促銷“短視行為”。美國總統奧巴馬說:“這項計劃能幫助我們降低倚賴外國石油的風險,減少排放溫室氣體,讓我們呼吸的空氣更干凈。”
“車輛補貼退款計劃(CARS)”鼓勵美國人把大排量的舊車置換為省油環保的新車。置換的車主可領取每輛車“3500美元到4500美元”的現金補助。條件是舊車車齡不超過25年,或者耗油效率優于每加侖18英里。
美國政府原本只打算拿出10億美元,實施到10月份。但是消費者出乎意料地“熱烈響應”。僅7月,申請補貼車輛已經高達25萬輛。帕伯是一位底特律餐館老板,他說:“我本來沒打算買新車,但是這個補貼優惠實在太誘人,讓我決定換掉我的舊車。”
消費熱情產生了新問題。擔心拿不到補貼的美國民眾們正沖向各汽車銷售店,銷售顧問們不得不工作到凌晨3時。銷售店老板們擔心“庫存不足”。誰想得到呢?前幾個月,經銷商的倉庫和碼頭上還停滿了“無人問津”的汽車。
美國汽車分析師估計,如果這項總額3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全部實施,美國今年汽車銷售量可望突破1000萬輛。去年美國汽車銷量為1320萬輛,而今年6月的銷售數比去年同期減少28%。7月銷售數字將在8月4日公布。
“偉哥”只能帶來短暫刺激
巴菲特在評論美國是否需要第二次經濟刺激方案時曾說,“偉哥不該只吃半顆,應該補上另外半顆。”以老男人為主的美國眾議院顯然深得此言深意,在得知“舊車換新”的10億美元刺激金瞬間用光后,急速再撥20億美元。在這劑“猛藥”刺激下,預計本周將公布的7月新車銷售數據絕對將出現“驚人”的躍起。
但對于仍處于衰退狀態的美國汽車業來說,這種補貼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德國的市場情況或許可供借鑒。德國是最早實施“以舊換新”補貼的國家,德政府原先推出15億歐元的換車補貼,后來追加到60億歐元,淘汰置換車齡9年以上的舊車可以得到2500歐元。今年在德國賣出的80萬輛新車,有一半是這項政策助推的結果。可是實施期限9月將至,這筆補貼金也將用完,德國的分析師已經發出警告:德國汽車市場將出現“陡峭”的下降曲線。瑞銀(UBS)汽車業分析師胡可斯直言:“我們把問題留到了明天。”
原因很簡單。補貼方案產生的負面效果之一,是“扭曲價格”,讓車廠和經銷商之間的利潤分配規律“錯亂”。消費者在嘗過補貼后的甜頭之后,會預期更低的車價;接受補貼后的二手新車進入市面,也讓車商難以把車價調回原先價位。
通用汽車、福特汽車與克萊斯勒,他們都還在車市的險境中掙扎,不會為短暫的熱銷欣喜,反而會增添一層憂慮。因為前幾年,美國車企推出“流血限時特賣”,最后不得不演變成永久性的“特價”。車企雖然開始曾收獲短期的“熱銷”,但隨后不得不吞下“利潤重挫”的苦藥。
經銷商
三大煩心事
促銷的愿望雖美好,但參加這項計劃的美國汽車經銷商們一直在抱怨。
抱怨一:網站擁堵
經銷商們要登陸政府指定網站申請“補貼金”,但是網站的數據處理能力無法滿足“超高流量”。申請一次至少要花費一個小時,還常常“失敗”。
抱怨二:心里沒底
經銷商要預先支付這筆“置換金”,而且經銷商要向政府證明:舊車的引擎已經報廢,否則政府不會兌現這筆錢。新澤西州的本田經銷商馬格納斯說:“應得的補助金超過8萬美元,但政府需要10天才能把錢撥給我們。”
抱怨三:忙不過來
上午7點半,布魯明頓的Walser Toyota汽車店剛開門,來換車的顧客已經在門前排起了長隊。下午打烊時,店員已簽妥150份“換車合同”,店員們必須連夜掃描出文件,及時送交有關部門申請,但是最后成功獲批的只有30件。
分析師
擾亂銷售規律
福特汽車銷售分析師皮帕斯:如果10億美元的補助都能反映在7月的汽車銷售數據上,至多增加25萬輛。還要看手續是否簡便、易行。
汽車業網站Edmunds.com首席執行官安維爾:這一計劃可能擾亂了正常的銷售規律。消費者喜歡在夏末購車,因為此時經銷商清理庫存。而現在約10萬名購車者延后購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