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持續熱銷后,國內汽車市場在6月份開始呈現疲態。京城車市“零庫存”的現狀得到緩解,但經銷商不約而同地又陷入到庫存的“漩渦”中。
“這月肯定完不成銷售任務了,但也不能降價銷售沖量,不然廠家肯定會在7月壓庫銷售!币晃粊喪械慕涗N商告訴記者。
5月份的銷售火爆讓經銷商們感受到了市場的復蘇信號,在廠家謹慎排產計劃和國家政策的拉動下,汽車廠商的庫存基本消化殆盡。然而,隨著多家車企高調宣布調高年度銷售目標,擴大生產滿足訂單需求,這對尚未恢復元氣的經銷商無疑是個新的打擊,經銷商再次面臨淡季壓庫的考驗。
市場供應得到緩解
“只要轉轉車市,那些熱銷的車型有的還處于斷貨階段,但部分車型已有了降價的趨勢,這是廠家生產放量的信號,而且是經銷商庫存開始提升的前兆。 ”一家亞市的經銷商告訴記者。
這種市場的細微波動,消費者感覺最為敏感。消費者馮先生在前段時間看好的車型因為加價或者排隊數月而一直沒有出手,現在部分車型已經出現了優惠,讓他感到困惑!耙苍S再等等,市場上會有更大的優惠。”馮先生的話代表了部分消費者的心聲。
然而,伴隨著新車的大量上市,一些在上半年上市的車型供應也將有所增長!皬S家從年初開始逐步提高產能,不僅消化掉了去年的庫存,今年的產量也創歷史新高,從目前來看,一些熱銷車型的增長已經減弱,而真正受廠家產能限制影響的企業所剩無幾。熱銷車型斷貨的難題將得到解決!币晃皇袌鋈耸糠治稣f。
“低谷”論重現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盡管6月份比5月份多了3天工作日,但乘用車市場的銷量并未提升。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的統計數據顯示,6月前兩周廠家銷量連續下滑了近16%。
與此同時,消費者持幣待購的現狀將加劇。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受消費慣性的影響,汽車市場在6月份的銷售還不會太差,但受不確定因素影響,七八月份會出現一個低谷。
事實上,各品牌的經銷商都感受到了淡季的壓力,“進入6月,進店的客流量和電話咨詢量明顯減少,成交量也出現了下滑的趨勢”。亞市中瑞辰店市場經理盧偉說。
“5月份我們店的銷售達到了370輛,但在6月份樂觀地估計也就能銷售300輛。”東風悅達起亞金佳景4S店總經理陳成生告訴記者。他認為每年的6、7、8月份的銷售淡季都是市場的低谷,但在今年只不過顯得格外敏感。
亞市商務信息部部長郭詠也認為,在上半年,利好政策的影響逐漸趨弱,傳統銷售淡季到來以及油價上漲,車市出現低谷是正常的現象,增速仍處于合理水平,總體車市良好。
廠家依舊樂觀
1-5月,汽車業的“火爆”導致相關企業紛紛宣布調高全年的銷售目標。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多家主流汽車廠家宣布調高產能和銷量目標。
但是,在政策刺激下爆發的車市熱情,業內則認為已經有點“透支”的味道。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前4個月19家重點汽車企業(集團)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74%,利潤同比增長-27.99%,19家重點汽車企業中,僅8家企業營業收入高于上年同期,其中兩家營業收入正增長;11家低于上年同期。
廠家沒盈利,經銷商的盈利水平更低!半m然今年車價一直保持平穩,但經銷商的宣傳投入、資金壓力依然大,盈利的很少!币患液腺Y品牌的經銷商告訴記者。據了解,由于車市火爆,經銷商在上半年瘋狂下單訂車,已占用了大筆的資金。“如果庫存車賣不出去,很多經銷商都將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上述人士說。
庫存現走高趨勢
“如果不出意外,政策利好對市場的支撐作用將減弱,由于季節性的起伏,加上6月底是年中盤點期,廠家會盡量把批發量加大。對于經銷商而言,不僅面臨銷售的壓力,同時還將迎來庫存高峰。”一位市場人士分析說。
記者在走訪亞市時也發現,5月份還空置的停車場現又被成批的庫存車占滿!皝喪兄苓叺膸旆楷F在都被各品牌的車輛占滿了,每家的庫存壓力都不低。”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叭绻7月份市場銷售持續下滑,經銷商的庫存將又回到去年同期的水平!
資料顯示,去年5月份國內乘用車市場銷量迅速滑坡,而生產廠家的計劃沒有變,因此批發量比零售量高,這些車就變為經銷商的庫存。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廠家要求經銷商的庫銷比在1.0-1.5之間。即經銷商月銷售100輛,廠家就要再進100輛到150輛之間的庫存,這還不包括經銷商所報的計劃月銷數量。而經銷商如果不按比例進車,將受到廠家的處罰。
“廠家提高產銷計劃,經銷商也要相對調整月度銷售計劃,在進入傳統的銷售淡季后,廠家的擴產肯定會導致供需失衡,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鄙鲜鋈耸糠Q。
值得一提的是,庫存的增大導致部分剛剛上市的新車也出現了價格松動。“只要現車充足的4S店,無論新車還是老車型現在都會有一定的優惠!币晃粊喪械慕涗N商說。
汽車分析師賈新光認為,從6月初的狀態看,市場向上走勢特征已經改變,市場壓力將在七八月份集中體現。
“庫存的壓力又有所抬頭,希望廠家在制訂新計劃的時候不要盲目樂觀,畢竟經銷商維持良好的資金鏈,安然度過淡季才是首要任務!币晃唤涗N商說。(藍朝暉/文 王曉瑩/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