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邕城的氣溫越來越低,車市卻再度升溫:不少熱門車型一車難求,交了訂金等三個月拿到車已算快了,慢的得等上半年。火爆的車市讓加價提車現象再度出現,不同的是4S店給加價換上一身新“馬甲”。究竟4S店換了什么“馬甲”掩人耳目?購車者又如何看待加價現象?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人等車”催生加價車
購買一套商品房,等上一年半載開發商才交房,那很正常。但是訂購一輛轎車,汽車經銷商卻告知也要等上將近半年。這多少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樣的事情卻真實地發生了。
南寧購車者吳先生近日向記者訴苦說,他在去年11月中旬訂購了一輛一汽大眾高爾夫6轎車,經銷商原本承諾今年3月底可以提車,但是近日又說要推遲到4月中旬。吳先生覺得苦等不是辦法,于是準備退訂,但銷售顧問卻適時“支招”,稱只要愿意出5000元加裝一套真皮座椅,春節前提到車的把握相當大。這讓吳先生左右為難,自己原本無意加裝高價真皮座椅,但是不裝的話提車遙遙無期。最終,為盡早在春節前拿到新車,吳先生妥協了,選擇加裝真皮座椅。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由于車市火爆,加上購車者開新車過年的消費習慣,曾經一度消失的加價提車現象正彌漫車市,特別是一些上市時間不久的合資品牌新款車,例如廣汽豐田的漢蘭達、一汽大眾高爾夫6、東南翼神都成了加價“急先鋒”。不少購車者盡管心有不甘,但為了盡早提車,只能無奈地加價;而不愿加價的購車者只能干著急,繼續等待下去。
加價提車的三件新“馬甲”
加價提車已不是新鮮事。車市發展到如今,經銷商再赤裸裸地向消費者開口加價提車,顯得不專業,也缺乏職業道德。給加價提車換個“馬甲”再戰江湖,例如以加裝配件、購買全險、支付運輸費等理由加價提車,成為時下流行做法。
“要提漢蘭達2.7排量運動版現車,不是沒有辦法,加3萬元精品,再在4S店的保險代理點購買車險,就可以提現車了。要不,就等到4月底吧。”1月12日,在廣汽豐田江南迅利店,銷售顧問開出提前拿車的“良方”。3萬元不是一個小數目,都夠買上一臺0.8排量的QQ車了,而在這家4S店,4萬元可買到什么精品?答案是能買到一套標價為1.98萬元的導航儀,還有一套標價9700元的前后保險杠飾板。配件這么貴,不少人會想,這一定是原廠貨。但面對記者的提問,4S店回答,這只是副廠件,買不買由你,但不買就鐵定不能提現車。以高價銷售普通配件,成為現在加價提車的一大新“馬甲”。
如果說上述新“馬甲”有點張揚,另一種新“馬甲”則相對低調又有效果。一些銷售熱門車的4S店,會先告訴購車者提車要等三四個月,然后表明決不接受加價提車。當購車者耐不住性子要求退訂,銷售顧問就適時告知,外省市的“兄弟”經銷商有現車,可以幫忙調貨。聽到消息,購車者都會趕忙讓調車。不過,調貨地點離南寧很遙遠,成都、廣州那是近的了,遠到北京、長春也不出奇,這“車馬費”就得由購車者報銷了,金額與別的經銷商加裝精品的價格正好持平,你說怪不怪?
除此之外,收取“轉讓費”也可能是車商加價的一件新“馬甲”。“店里有客戶貸款購車,但資金還沒到位,不能提走到店的現車,他想轉讓提車名額,轉讓費3000元,如果同意馬上能提現車。”去年12月30日,南寧購車者陳先生接到了4S店銷售顧問的電話。對此,陳先生表示愿意接受。不過,在如何交納轉讓費問題上卻和4S店起了紛爭。陳先生要把錢親自交給車主,但4S店卻堅持由店方轉交,而且拒絕透露車主聯系方式和姓名,而且轉讓費沒有任何收據,這讓陳先生很是疑惑。他懷疑,這“轉讓費”是4S店的一種加價行為。
加價提車如何掩人耳目
對于加價提車,汽車生產廠家一直是嚴格管制,嚴施“家法”,輕者罰款,重者吊銷經銷商資格,但經銷商為何還敢“頂風作案”?
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4S店負責人介紹,廠家對加價提車嚴加監管,但只限于禁止經銷商收取現金加價提車,而經銷商以加裝精品方式讓消費者加價提車,廠家很難監管。表面上4S店出售精品配件給車主,交易是公平的,但實際精品價值遠低于售價,溢價部分就是經銷商的加價金額。經銷商分散于全國各地,加價手段又多種多樣,廠家往往管不了那么細致,由此引發加價提車歪風。
加價提車是如何掩人耳目的?購車者給記者揭開內里秘密。南寧購車者唐小姐近日購買一臺緊俏的德系兩廂車,代價是被迫加價9000元加裝全車真皮座椅和導航儀。唐小姐介紹說:首先,簽訂購車協議時,4S店不會寫上加裝精品提車的條款,和客戶商談加裝精品提車環節全是一對一電話溝通,絕不和客戶在店內商談。4S店還采取分類開票辦法規避廠家監管,其中專用車輛銷售發票金額還按原始廠家指導價開,高價加裝精品部分則以汽車配件名義開具第二張普通發票。按照此操作辦法,無法說明經銷商加價賣車,客戶也沒有任何文字資料能證明經銷商強行加裝精品。所有一切似乎都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購車客戶付出的所謂調車費、運輸費也都不會進入車輛銷售發票總額,而均使用普通發票進行“消化”,一來掩蓋了加價售車的面目,二來美其名曰替車主減稅,實則是規避廠家監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