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在將來到底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答案的一致性遠未達成。
近日,羅蘭·貝格汽車行業中心發布了一篇名為“Powertrain 2020-中國志在成為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領跑者”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發力電動車和混合動力領域,將向西方發達國家的汽車行業提出挑戰。
這一結論的依據之一,是政府出臺的一系列財政補貼和稅費減免計劃,以刺激“新能源汽車”的開發與推廣。目標很明確,即讓中國汽車行業在未來的電動系統領域保持技術領先。
對于未來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空間,羅蘭·貝格給出了樂觀的預期。上述報告指出,預計到2020年,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全球市場份額將達到9%到10%之間,而在中國,這一比例可能會超過50%。與此同時,到了2020年,電池、發動機及相關配件市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每年200-500億歐元,而之后的10年,更是有望突破1000億歐元大關。
在這輪幾乎堪稱“來勢洶洶”的電動汽車浪潮面前,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何在?優勢主要有兩點:一是電池的成本優勢。由于大多數電池的原材料(主要是鋰)均在中國加工制造,成本較低。另外,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比,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也大概可以降低30%的電池成本。二是中國企業在電機(將電池的電能轉化成機械能,驅動車輛前進)方面的優勢。除了在高質量的電機開發方面先于國外同行之外,成本優勢也同樣存在。
“考慮到上述這些因素,中國在世界電動汽車市場成為技術領跑者的目標絕非天方夜譚。”羅蘭·貝格汽車行業中心合伙人沈軍如是說。
但中國企業能在電動汽車的新一輪競賽中搶到多大的蛋糕,還要看企業的應變能力。如削減成本、確保市場份額、拓展業務模式以及締結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
與羅蘭·貝格樂觀的基調相比,經濟學家謝國忠則認為,“電動汽車在十年后可能是有價值的,但現在還看不清楚”。他甚至認為,除了房地產和信貸泡沫之外,汽車行業也是泡沫的一部分。這讓所謂的汽車行業增長機會和政府對電動汽車的補貼成為一種諷刺。
“為什么還要鼓動政府去補貼電動汽車呢?市場可以找到合適的技術和恰當的平衡點。如果政府想要幫點忙,應該給研發中心注資,而不是補貼生產和購買沒有商業價值的商品。”謝說,“等著瞧吧,電動汽車不過是一個浪費納稅人無數血汗錢的概念。每當汽車業陷入困境,總會拿新產品說事。這就是汽車業得以吸吮資金活下來的方式。”
這是危言聳聽還是警世恒言?恐怕投資比亞迪的巴菲特會選擇前者。在5月初的股東大會上,這位享譽世界的“股神”和老搭檔芒格仍堅持認為,入股比亞迪是一樁非常有價值的投資。截至5月19日,比亞迪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股價為26.65港元。與8個月前巴菲特以每股8港元購入的2.25億股計算,這筆投資已經為巴菲特凈賺41.96億港元。
(馬吉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