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是汽車發(fā)源地,羅馬有著濃郁的汽車文化;意大利有菲亞特這一國際巨頭存在,再加上“近在咫尺”的德國,汽車可選擇性多且售價不高。所以,羅馬與中國大多數一線城市一樣,擁有龐大的汽車保有量。然而,由于“古董”眾多,羅馬不能隨便挖地下停車場,停車似乎成為一個大難題,羅馬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一起來看看!
第一招:
大部分道路兩邊允許停車
Smart和類似于Smart的小車數量最多,它們之所以大受歡迎,最大原因恐怕是好停車。
羅馬可謂“千年古城”,路邊隨便一棟建筑都是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不能動,也不敢動,所以,這些建筑都不可能有地下停車場。車輛都停到哪里去了?答案是停到路兩邊。不要以為羅馬的道路像國內動輒十車道,它們只有可憐的雙向四車道,只有主干道才是雙向六車道,即使如此,仍是在路兩邊擠出空間,用來停車,甚少馬路能夠“豁免”。
實際上,除開羅馬,歐洲各大城市都允許路邊停車,即便大名如香榭麗舍大街,道路兩邊也是停滿汽車。這一舉措優(yōu)點在于增加了許多停車位,并將馬路空間利用率發(fā)揮到極致,同時似乎大幅提升了停車便捷性。當地人表示,他們甚少花時間在找停車位或等停車位上,在公司樓下馬路邊通常都能找到車位。“羅馬本來就不大,如果這里不給停車,那里不給停車,那還讓我們怎么開車?”當地導游介紹道。
第二招:
停車距離不超過5厘米
摩托車是羅馬人用來短途代步的交通工具,比如買些日常用品。
在羅馬,停車不像國內劃出四四方方的線框,一個框只能停一輛車,而是一輛緊挨著一輛停,后車前保險杠緊貼著前車后保險杠,車與車之間間距不超過5厘米。在羅馬第二天,筆者有幸見到他們停車的“壯舉”,技術嫻熟自不在話下,但位置太小,光有技術還是不夠,還需“連碰帶拱”:碰前車,拱后車,硬生生擠出一個位置出來。所以,羅馬路上跑的汽車前后保險杠往往“傷痕累累”,但車主都習以為常。再者,Smart和類似于Smart的小車數量最多,它們之所以大受歡迎,最大原因恐怕是好停車,其他車型需要打直停的位置,它可以打橫停進去,因為它的車長與別車的車寬一致,許多狹小車位也只有它們能夠停進去。
第三招:
時間越長 收費越高
時間越長,收費越高,這能夠讓車位周轉更快。
在歐洲,停車收費并非一成不變;瑞士蘇黎世街頭停車,半小時內是0.5瑞士法郎,1小時卻漲到2瑞士法郎,2小時收費則高達5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約等于6元人民幣)——時間停得越長,每半小時收費均價越高。所以,在蘇黎世,經常可以看到“挪車一族”,他們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將車從路邊挪到空出位置的停車場里,因為路邊停車收費之高,也不是隨便就能夠承受的。
時間越長,收費越高。這一舉措最大優(yōu)點在于能兼顧停車便捷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證馬路的暢通,而且還能保持車位“流動”,讓需要短時間停車的車主第一時間找到車位。國內不少城市即使允許路邊停車,收費也是固定,第一個小時收費4元,第八個小時收費仍是4元,明顯缺乏“震懾力”,不少車輛一“霸”就是十個小時。
第四招:
鼓勵小車、摩托車
羅馬道路狹窄,路邊停滿車輛。
羅馬滿大街都是小車、摩托車。不要以為摩托車便宜,一輛稍微像樣的摩托車都快追上小車的價格;也不要以為摩托車能到處亂竄,摩托車在羅馬必須與汽車一樣遵守交通規(guī)則,比如等紅綠燈,給行人讓路,停車收費,不能超速等。當然,摩托車也擁有與汽車相同的權利,比如可以在高速路上行駛。
小車和摩托車最容易找到車位,在羅馬穿行,你會發(fā)現許多小巷里,都停滿了小車或摩托車,當地居民家里一般有一輛大車、一輛小車以及一輛摩托車。大車即國內的B級車或MPV,用來周末長距離出游;小車是用來上下班代步;而摩托車則更多是用來短途代步,比如買些日常用品。
上述四種手段看似簡單,但其實是解決“停車難”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鑒。單靠大興土木地修建停車場,擴建停車樓是根本解決不了“停車難”這一難題的。國內不少城市,每年增加的停車位數量遠遠跟不上汽車發(fā)展步伐,而且目前大多數樓盤流行“賣車位”,使得有限的停車資源更是捉襟見肘。羅馬用事實證明,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馬路永遠是最大、同時也是最便捷的“停車場”。允許大部分道路路邊停車,提高收費標準,相信廣大車主也愿意接受,至少比現在每天滿頭大汗地找停車位要強。(文/圖 周偉力)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建宗】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