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大的摩托車生產企業之一,宗申產業集團接連與加拿大派姆集團、歐洲最大的摩托車制造商——比亞喬集團達成協議,分別生產純電動摩托車和混合動力摩托車,該公司董事長左宗申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5年內,宗申旗下摩托車中,新能源產品將占到50%,按照2009年200萬輛的銷量,這意味著起碼有100萬輛摩托車將裝載“新能源”動力。
第一財經日報:去年開始國家施行汽車下鄉政策,包括農村市場,把摩托車升級成微型面包車,您如何看待這一趨勢,是否會影響摩托車市場?
左宗申:我個人覺得,不會對摩托車市場造成影響。首先,摩托車市場有特定的消費群體;第二,摩托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的確會有一部分摩托車消費者升級到微型車,但是中國的汽車下鄉政策與農民的現狀不配套,比如農民消費者過重的稅負、上牌費用等,另外,絕大多數農民是消費不起汽車的。
國家為了刺激內需拉動消費,會對相關政策作出調整,比如財政部最近出臺了一個關于調整摩托車系列稅費,包括生產環節、銷售環節的初稿。如果國家的配套政策作出調整,從低端消費群體的角度出發,摩托車市場的消費潛力是巨大的。
日報:目前,國內已有170多個城市“禁摩”,如果微車發展趨勢慢慢過渡到三線城市,甚至農村市場,摩托車產業的發展是否會面臨危機?
左宗申:當年政府對微型車也是有限制的,但后來解禁了,我呼吁政府能夠考慮給摩托車解禁。政府應該考慮到城市汽車擁堵、環境保護和汽油消耗的問題。
對于家庭來說,他們會尋求一種更效率、更經濟、更便捷的交通工具,汽車發展到一定階段對國家會造成很大的壓力,我并不看好汽車高速發展。中國人口太多、空間太小、資源匱乏,汽車發展過快會出現問題,高速公路加四個輪子的模式并不適合中國。
日報:宗申集團的同城競爭對手——重慶力帆之前也是做摩托車,但現在已經轉型到汽車上,您是否也會考慮轉型問題?
左宗申:去年中國汽車產銷1362萬輛,國內進口石油2億噸,對進口依存度超過50%,今年估計產銷汽車1500萬輛,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中國的油從何而來?而且,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集中在大城市,行車的空間、城市的空氣、汽車的效率這些都是問題。
所以,我們不會介入汽車市場,要介入也只會是小型的、低成本的交通工具,比如電動三輪摩托車。
日報:宗申集團三分之一的產值由出口實現,但金融危機造成嚴重影響,特別是現金流方面,您如何看待出口業務呢?未來出口業務在集團的份額會更大嗎?
左宗申:2008年以來,在成熟市場比如歐美,市場需求下降的確很厲害,但2009年出口市場在逐漸恢復,主要是新興市場的消費已經起來。到今年集團已經恢復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所以新興市場發展得很快,會代替那些下降的市場。
但是中國的摩托車市場主要還是靠內需而不是出口。比如大陸與臺灣地區相比,臺灣地區的經濟也很發達,也負擔得起汽車,但是2000多萬人口,摩托車就有2000萬輛,他們主要是考慮到出行方便和消費負擔輕。
如果國家消費刺激措施和解禁政策出臺,出口和內銷的比例不會是2比1,國內銷售份額可能會更大。
日報:6月12日,宗申宣布與派姆集團合作生產電動摩托車,13日又和比亞喬集團達成協議向國內輸出混合動力摩托車,是否意味著你們要把摩托車往新能源方向推動?
左宗申:是的。我們正在整合全球的先進技術用到清潔能源的交通工具上。我們的初步計劃是,在五年之內,燃油產品占到50%,電動產品占到50%。通過資本市場、國際技術的整合和中國巨大的潛力,我們的目標是五年之內形成50%對50%的格局。
日報:關于電動車包括助力車,今年國家都出臺了準入門檻和界定門檻的規定,您有什么看法?
左宗申:我國電動助力車每年銷售2000多萬輛,加上用油的2000多萬輛,近5000萬輛的車,讓這個行業規模非常大,但依然存在水平很低,次序混亂,技術、生產、市場進入門檻都很低,中國產業模式要升級轉型,國家應該出臺更嚴厲的法規和更高的門檻,來規范產業的健康發展。
電動兩輪車的生產廠有2000多家,平均每家年產1萬輛,根本無法形成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因此國家通過政策來調控是完全正確的。(趙奕 鄭爽)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建宗】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