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據外媒報道,由于剎車存在問題,豐田汽車將在美國和日本召回27萬輛普銳斯(Prius)混合動力車,同時豐田針對旗下豪華車品牌雷克薩斯(Lexus)可能存在的剎車問題展開調查。 中新社發 吳芒子 攝
中新網2月8日電 上周末,豐田汽車決定在日美兩大市場召回總計27萬輛問題普銳斯,以解決與剎車有關的器件故障。而這已經是豐田汽車繼去年11月美國、歐洲、中國大規模召回后的第6次東窗事發。
從去年11月至今爆發的一系列史上最大規模召回事件,令豐田面臨從經濟到信譽、公關的巨大挑戰。按豐田高層說法,損失之重,迄今尚難估量。
危機再蔓延 車市功勛普銳斯曝剎車問題
據日本國土局消息,關于新款普銳斯剎車問題的投訴新增了33件,已達到93件,而發生損失的事故也新增1起至5起。日本媒體5日報道,豐田已經決定在日美兩大市場召回該車,總量預計為27萬輛。
新款普銳斯自去年5月在日本亮相以來,已經售出大約200000輛,另外在美國市場賣出103200輛,普銳斯目前僅在日本生產,若豐田決定召回這個型號的汽車,那將是豐田面對汽車召回問題之后,首次召回在日本境內生產的汽車。
普銳斯是豐田公司開發的混合動力汽車,是世界上最早實現批量生產的混合動力汽車。在人們日益關注環保的今天,普銳斯因革命性地降低了車輛燃耗和尾氣排放,其劃時代之意義與先進性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評價。
業界人士指出,一向以“高品質”著稱的豐田汽車頻頻出現問題,尤其是帶動銷售增長的“普銳斯”出現問題令豐田品牌深受重擊,如果豐田在日本本土也出現信任危機的話,對其經營的打擊將是深刻和長遠的。
深陷召回泥潭 股價暴跌
不斷爆發的召回事件已經對豐田公司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惡劣影響。因召回危機呈現加深的跡象,投資者紛紛逃離。現在豐田在美國等地市場的銷量已經出現大幅度下滑。競爭對手紛紛乘虛而入。豐田1月份在美國市場銷量同比驟降16%,為數年來首次月度銷量跌破10萬,預計2月份銷量還將繼續下降。
召回和部分停產還使豐田品牌形象受損,評級機構已開始或表示考慮調低對豐田的評級。召回事件也直接影響到了豐田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3日,紐約股市豐田股價下跌6%,為其進入美國股票交易市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在東京股市,豐田股價4日收于每股3280日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3.5%。自1月21號爆發“踏板門”事件以來,豐田股價已暴跌22%。
豐田將為召回事件破費20億美元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4日宣布,召回存在油門踏板故障的問題車將使這家世界最大汽車制造商付出總計1800億日元(約合20億美元)。豐田公司常務董事伊地知隆彥4日告訴媒體記者,公司已在2009財年決算中列入1800億日元“召回事件費用”。其中,1000億日元用于召回問題車所需維修、更換等費用,其余800億日元為召回事件導致的銷量下滑等損失。
日本豐田公司副總裁佐佐木真一表示,這次召回規模“史無前例”,可能比以往安全問題招致的損失更大。他稱,眼下估計召回成本為時過早。通常情況下,召回事件后頭一個月產品銷量會下滑大約20%,隨后逐漸恢復。
據路透社消息,豐田預計因召回和停產部分車輛損失11億美元至22億美元。
據悉,豐田2日宣布恢復美國停產生產線并公布踏板維修方案,股價當日在東京股市止跌回升,上揚4.5%。部分投資者認為,這部分得益于日元貶值。豐田前7個交易日股價連續下跌共計18%,市值縮水超過200億美元。
品牌信譽度受損 “腳墊門”重創日系車
此次史上最大規模的汽車召回事件還在蔓延。普銳斯剎車故障“浮出水面”后,豐田在墨西哥市場又召回7款車型,“屋漏偏逢連陰雨”,連續的事發無疑令豐田汽車的處境“雪上加霜”。
國外媒體認為,接二連三的召回事件,令豐田汽車的產品質量遭到懷疑,其品牌地位也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同時召回事件也累及日系車的聲譽受損,曾經一度以質量著稱的“日本制造”受到重創。
日本共同社表示,受豐田汽車召回事件影響,美國國內對日系汽車的批評和不信任已經越來越多。日本《東京新聞》說,日本制造業向來以高品質著稱,豐田的信譽受損,甚至可能摧毀日本制造業的信心。
此外,一些日本車企也對召回事件可能會波及日本汽車業表示擔憂。本田公司執行副總裁紺戶公一近日對媒體說,豐田是代表日本汽車的佼佼者,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有些擔心這會給其他日本品牌帶來打擊,但我們還需要一些時間來評估影響。”
豐田汽車近期召回事件一覽:
2009年11月25日,在美國召回426萬輛車,車型涉及凱美瑞/亞洲龍/普銳斯/ES350,召回原因是腳墊滑動卡住油門。
2009年12月24日,在中國召回43023輛車,車型涉及豐田RX350/ES350/漢蘭達,召回原因是VVT-i機油軟管內壁破裂、機油軟管漏油。
2010年1月21日,再次在美召回230萬輛車,車型涉及凱美瑞/RAV4/卡羅拉/漢蘭達等,召回原因是油門踏板故障隱患。
2010年1月28日,豐田在中國召回75552輛RAV4,原因是油門踏板故障存在隱患。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