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近日聯合發布“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汽車(1.6升及以下乘用車)推廣專項核查辦法,將嚴格燃料消耗量及相關標識粘貼核查,以確保財政補助資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是繼財政部辦公廳、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通知,強調地方各相關部門和企業嚴格做好節能汽車推廣補貼兌付工作,不得將財政補貼納入企業優惠額度之后,三部委再次劍指節能汽車推廣中的不規范之處。
辦法提出,核查范圍為《“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汽車(1.6升及以下乘用車)推廣目錄》中發布的所有車型,具體核查內容包括是否按要求粘貼“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是否按要求粘貼“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標識”、燃料消耗量與推廣目錄是否一致等。其中,燃料消耗量核查采取市場抽樣、樣車檢測的方式。工作組派核查人員在市場上抽取樣車,樣車運抵檢測機構后,由檢測機構和汽車生產企業共同接收入庫,檢測機構按照GB/T19233《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試驗方法》進行燃料消耗量檢測。此前,媒體曾經報道有權威研究機構直指有些廠家上報的油耗數據有水分。
梳理國內汽車政策、稅費等工作開展的抓手,一直以來都在圍繞排量轉圈圈。不管是限制小排量汽車,給小排量汽車解禁,還是對相關排量汽車發放節能補貼和實施減稅,就連討論中的新車船稅,都在拿汽車排量大小“說事”。記者認為,這實際上反映了長期以來,政府部門對汽車節能減排工作抓得太粗、太簡單,是引導力偏弱的表現。從汽車工業發展進化的方向看,排量這個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政策制定參數完全應當被精準的油耗數據替代。
說到油耗,就不能不提《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作為汽車油耗強制性國家標準,《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自2005年7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有效敦促了整車企業在該標準的規范下主動投入和研發節能減排等關聯技術,促進產業鏈的優化升級。但是由于前兩個階段的限值相對寬松,缺乏強有力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核查等因素,汽車油耗問題在國內一直處于各說各話又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尷尬狀態。在向消費者推銷汽車時“王婆賣瓜”已經不夠誠信,當國家的節能汽車補貼與汽車油耗掛鉤時,性質就變得惡劣了:油耗問題上的欺騙行為或者故意模糊測試效果意味著廠家透支誠信,騙取國家補貼和消費者信任。
按照計劃,下一階段國家有關部門將推出更為嚴厲的油耗限值第三階段標準,根據媒體報道,相較于2008年執行的第二階段標準,新標準的油耗限值擬將下降20%,力爭到2015年全國平均乘用車燃油消耗量降至7L/100km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則低至167g/km。而目前實行的由三部委主導的節能汽車惠民補貼工作,其節能車補貼的認定標準基本上就是根據第三階段限值新標準來制定。由此可見,汽車油耗直接關系到未來國家各項政策對汽車產業和汽車消費的引導方向,必須要說清楚、查明白。
蓋世汽車網最新一期的業界調查結果顯示,參與投票的過半汽車業內人士認為,實施第三階段限值對國內整個汽車行業所帶來的沖擊不會過大。一方面是因為新標準將采取漸進式推進,給企業足夠的準備時間;其次,在經過前兩個階段標準的適應期后,絕大多數企業已經提前著手應對后續標準的陸續實施,技術儲備相對充裕。記者認為,有了更嚴格的標準當然是好事,但與之相伴,政府部門還要建立更嚴格的第三方油耗檢測制度和油耗公信力,否則政策導向就會受到油耗“李鬼”的嚴重干擾。
三部委表示,節能汽車推廣專項核查結果將向社會公開發布,對沒有通過節能汽車推廣專項燃料消耗量核查的車型,將取消該車型節能汽車推廣目錄資格,并追繳汽車生產企業已申領的財政補助資金。沒有按要求粘貼相關標識或發現存在其他質量問題的,責令汽車生產企業立即整改,并視情決定是否取消節能汽車推廣目錄資格、追繳已申領的財政補助資金。此次核查能不能抓出節能汽車產品中的“李鬼”,并借此機遇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汽車油耗檢測、抽查制度,讓我們拭目以待。(南辰)
參與互動(0) | 【編輯:陳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