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2日電 三峽大壩將在明年6月1日下閘關閉導流底孔。下閘蓄水后,三峽大壩以上將出現“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21日的光明日報刊載長文,較詳細地介紹了這一世界矚目的工程。
文章轉引如下——
三峽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三峽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水庫全長600余公里,平均寬度1.1公里;水庫面積1084平方公里。它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
為什么要修建三峽工程
首要目標是防洪
三峽水利樞紐是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其地理位置優越,可有效地控制長江上游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的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特大洪水,可配合荊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運用,防止荊江河段兩岸發生干堤潰決的毀滅性災害,減輕中下游洪災損失和對武漢市的洪水威脅,并可為洞庭湖區的治理創造條件。
提供可再生能源
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它將為經濟發達、能源不足的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提供可靠、廉價、清潔的可再生能源。
改善宜昌至重慶的長江航道
三峽水庫將顯著改善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可由現在的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可降低35%—37%。經水庫調節,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從現在的30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以上,使長江中下游枯水季航運條件也有較大的改善。
七十五載夢成真
三峽工程從最初的設想、勘察、規劃、論證到正式開工,經歷了75年。早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就提出了開發長江三峽水力資源,改善川江航運的設想。
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從50年代初開始,對三峽工程進行了大量的勘測、規劃、設計和研究工作。
幾易研究報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國務院曾多次研究三峽工程建設問題。1983年,長江水利委員會根據當時國內的經濟情況,提出了正常蓄水位150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經國家計委組織350余名專家審查后,1984年4月,國務院原則批準了這個可行性研究報告。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要求原水利電力部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在廣泛征求意見、深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重新提出三峽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
經過反復、審慎的論證,到1988年11月,14個專家組得出總的結論是:三峽工程對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是必要的,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建議早作決策。論證推薦的三峽工程建設方案為“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即大壩壩頂高程185米,一次建成,最終正常蓄水位175米,移民不間斷地進行。
全國人大表決通過
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對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進行表決,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的結果通過。決議批準將興建長江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
建設總體目標
三峽工程:分三個階段,全部工期為17年
第一階段(1993年—1997年):施工準備及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以實現大江截流為標志。第二階段(1998年—2003年):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實現水庫初期蓄水、第一批機組發電和永久船閘通航為標志。第三階段(2004年—2009年):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實現全部機組發電和樞紐工程全部建完為標志。
三峽工程建設自1993年至今,已歷經9個年頭。9年來,全體三峽建設者夜以繼日艱苦奮斗,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工期滿足總進度安排,工程質量符合設計要求,投資控制在國家批準的概算以內,工程建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進入新世紀,三峽工程建設正朝著2003年水庫初期蓄水、船閘通航、首批機組發電三大目標邁進。
實施質量一票否決制
實施“4+1”監督機制
朱镕基總理在考察三峽工程時指出: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質量責任重于泰山。1999年之后,進一步加大了質量管理的力度,形成了質量控制的“4+1”監督機制。所謂“4”即施工單位的自檢、監理單位的監督控制、業主項目部的統籌協調和管理、質量總監辦按專業把關;“1”是指由國務院三峽工程質檢專家組的高層次檢查指導。
從2001年起,三峽總公司決定設立三峽工程建設質量特別獎,總額為2億元,首年將兌現6000萬元,以獎勵在工程施工中創造優質工程的一線施工和監理人員,進一步調動三峽工程建設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實施了質量一票否決制,將所有的工程質量問題分別記入相應施工承包商的檔案。發生了工程質量事故與缺陷而隱瞞不報的施工承包單位,不僅將失去特別獎申報資格,還將失去其在今后三期工程的投標資格。
至2001年底,三峽工程共評定119898個單元工程,全部合格,優良單元工程95871個,優良率為79.96%。
今年主要任務和進度
2002年是三峽工程二階段三年攻堅承上啟下、十分關鍵的一年。主要特點和任務是:
混凝土澆筑仍然重要,而且技術含量高,但高峰已過,金屬結構和機電安裝調試已上升為工程組織的重點;同時土建工程、缺陷處理任務和金結、機電工作又有較多交叉和銜接。
2002年的主要工程項目,有不少是與洪水賽跑,必須在限定時段內完成,最終要確保導流明渠截流成功,并力爭年底啟動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施工,為實現2003年三大目標拉開序幕。
2002年與2003年工程的銜接以及第二階段工程轉入第三階段工程的各項準備工作均須在今年完成。
2002年開始,工程驗收將從準備階段進入實施階段,三峽工程在繼續施工的同時,必須接受國家對工程階段成果的鑒定和驗收。
根據2002年的工程特點和階段進度,2003年前,三峽工程建設必須按以下安排推進:
2002年5月,上游圍堰破堰進水;2002年7月,下游圍堰破堰,基坑進水;雙線五級船閘開始進行無水狀況下的聯動調試;2002年9月中旬,雙線五級船閘開始有水(充水)狀況下的聯調。
2002年11月,泄洪壩段、廠房壩段和左非溢流壩段全線達到壩頂高程185米;2002年11月中下旬,導流明渠截流,大壩泄洪壩段的導流底孔過水,三峽工程進入三期導流階段;2003年4月中旬,臨時船閘斷航;2003年5月,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填筑到高程140米;2003年5月底以前,完成工程初期蓄水驗收;2003年6月,大壩下閘蓄水,實現初期蓄水至高程135米,雙線五級船閘開始通航;2003年10月,首批水輪發電機組發電并上網運行。
百萬大移民
三峽水庫將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涉及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縣(市)。1991至1992年,長江水利委員會會同庫區各級地方政府,逐村挨戶進行了調查、丈量和統計。三峽水庫淹沒涉及城市2座、縣城11座、集鎮116個;受淹沒或淹沒影響的工礦企業1599家;水庫淹沒線以下共有耕地2.45萬公頃;淹沒公路824.25公里,水電站9.22萬千瓦;淹沒區房屋總面積為3459.6萬平方米;淹沒區居住的總人口為84.41萬人?紤]到建設期間內的人口增長和二次搬遷等其他因素,三峽水庫移民安置的動態總人口將達110余萬人。
中央統一領導,分省負責,縣為基礎
三峽水庫移民安置采取開發性移民方針。根據“中央統一領導,分省負責,縣為基礎”的移民安置管理體制有序進行。
據統計1993年至2002年6月,累計已支付移民資金370.84億元,完成移民安置55.9萬人。1998年以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了就地后靠的安置規劃,約有1/3的農村移民(約12.5萬人)遷出庫區到其他省、市落戶。
來源:光明日報2002年10月21日,作者:夏靜、時香麗,原題:《氣勢如虹鎖大江——關于三峽工程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