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三日電 (鐘嘯靈)“今年九月一日后仍未就業的應屆畢業生,可到戶籍所在地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失業登記,民政部門還要給短期內無法就業后生活有困難的畢業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這是六月一日,中國的中組部、中宣部、中編辦、教育部等十四部門聯合發出的《關于切實做好二00六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
在中國,享受“低保”的是失業以及城市的低收入人群。今天政府要給大學生提供“低保”,這在過去,對“象牙塔”內的“天之驕子”來說,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二00六的“六一”兒童節卻確實發生了。其中的信息很明白: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政府的手已經開始變“抬”“舉”為“托”“扶”,中國的大學生也從“社會精英”的靠椅上站起來,回歸到市場經濟的人才配置的大潮中來了。
此前,在今年五月二十二日的時候,中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在接受某中央級媒體采訪時說出,“大學生應定位于普通勞動者”、“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與此同時,某勞動問題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說:如今的應屆大學生,在一定范圍內已經成為“底層就業者”。
政府和專家的一致承認大學生是“普通勞動者”,如今政府再給大學生發“低保”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中國的民間和媒體輿論中,不少人把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最終歸結到一九九九年的高校擴招。根據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提出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一個國家適齡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在百分之十五以上就進入大眾化階段,超過百分之五十就進入普及化階段,美國早在一九四0年就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根據中國人事部今年初的一項統計,中國高校今年的入學率達到百分之二十一左右,充分表明中國的高等教育考試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
與此相應和的是,大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其就業也隨之步入“平民化”,這將預示未來不久,中國的大學生將分布到更廣闊的地區和最需要人才的就業崗位中去,對中國的發展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此外,近年在北京各大高校與政府部門和企業一起,不遺余力實行各種措施,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和下基層就業。
中國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劉大為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有較多傾斜政策,涉及到戶口遷移、工資標準、生活補貼、轉正定級、研究生招生等,傾斜力度前所未有。而據預計,今年會有不少于十五萬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同時,針對大學生缺少工作經驗的情況,中國很多高校早早與用人單位簽訂實習基地,今年大連市也啟動一百個“大學生見習基地”;今年的五月份,浙江百家民營企業進京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八所北京著名高校簽訂大學生實踐基地協議;鞍山市民營企業進學校“預訂”畢業生,與明年畢業的學生達成實習意向。
無論是政府干預,還是高校和大學生自己開始行動起來,無論是情愿,還是不情愿,在今天,對中國這個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市場來說,每一個中國的大學生順從市場本位就業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一條路,也只能是唯一的一條路。對于國家,和個人來說,都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