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1日電 曾引以自豪的職業如今遭人唾罵,醫護人員不堪“創收指標”的重壓。近日,四川成都一名護士長張德麗因為“職業恥辱感”而選擇辭職,不顧病患16封催人淚下公開信的挽留。消息在全社會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據南方日報報道,近日,廣州一所民營醫院也上演了一名醫生一個月內三次辭職的一幕,原因也是面臨“兩難”:一方面難以承擔院長下達的“創收指標”壓力,另一方面面對貧苦患者醫生的良心又受到自我譴責。不只是民營醫院,許多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也曾透露了類似困惑。
在采訪中發現,醫生為經濟指標而“摧眉折腰”的事例其實并不新鮮。日前,在廣州郊區一所民營醫院院長的辦公桌上看到一封辭職信:“院長,這是我這個月第三次向您請求辭職。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這個月為醫院拉來20多名病人,開了很多張檢查單,在科室里排第一,但仍然沒能完成您的‘高要求’……我的壓力太大了。”該院長承認,該院最近已有10多名醫護人員因“壓力太大”而辭職。
據調查了解,這樣“創收重壓”并非民營醫院的專利,不少公立醫院同樣如此。廣州天河區一家大型公立醫院的腎科主任講述了自己的無奈:每天面對著一貧如洗的腎病患者,自己卻無力給他們減免太多的費用,否則科室的創收任務無法完成,“我個人少拿點錢無所謂,但總不能害整個科室的人被扣獎金,他們確實很辛苦。”
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院士也曾多次“現身說法”:以前開哮喘專科門診,病人非常多,一天科室醫藥費最多有5萬元。后來我們逐步學習外國方法,對病人采取健康宣教、預防治療。“發病少了,病人高興、家屬高興、我也高興,醫院卻不一定高興。因為現在收入銳減到1萬元,醫生獎金怎么保證?”鐘南山坦言,目前這種“輕預防、重治療”的做法是不少醫院的通病,背后還是經濟效益、創收增收的“指揮棒”作怪。
對此,廣東省衛生廳負責人明確表示,嚴禁醫院向科室或個人下達“創收”指標,嚴禁將醫療服務收入直接與個人收入掛鉤。專家建議,醫院應改革、完善績效考核制度,不能簡單以“業務創收”來考核、要求醫護人員。
為什么醫護人員會遭遇這種“張德麗式困惑”?昨天,廣東省醫療界專家以及一些醫院負責人認為,“張德麗們”的無奈離開,來自于“職業挫折感”和“管理挫折感”兩方面“夾攻”,折射出目前中國醫療體制的弊端。
近年來,一些“害群之馬”露出水面,曾經的“白衣天使”變成了一些群眾眼中的“白衣狼”,醫患關系日趨緊張。一些民營、公立醫院負責人坦承,目前由于政府的投入和監管“兩不足”,醫院紛紛過度市場化,公益性質逐漸減弱。在這個過程中,多數醫護人員面臨著新的任務———完成“創收”指標,得狠賺患者的錢。也就出現了張德麗這種“個人先進,科室最劣”的尷尬。
專家認為,從社會層面上講,要緩解讓不少醫生心寒的“醫患關系”,根本上就要整體推進醫療改革,政府切實加大投入和監管,扭轉醫院盲目逐利的錯誤導向,逐步解決群眾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對于醫療行業本身來說,關鍵是加強“自律”。醫生護士們必須真正做到以患者為本,從患者的利益出發約束自己的行為,時刻銘記醫德。
專家呼吁,科學的績效考評制度亟待建立,考核醫生績效,不能簡單看“創收能力”。醫療行業專業程度高,具有相當程度的門檻,因此從目前的“經濟考核”回歸至“專業考核”是唯一出路。專家表示,專業技能是醫護人員的看家本領,因此考評工作必須引進專家對技能水平的專業評價。同時,醫療服務水平、患者滿意度、能否節約醫療成本等“社會效應綜合指標”應當成為考評的重中之重。(陳楓 張蜀梅 徐滔 王分枝)